Cover 江賢二身著Gucci暗紫色天鵝絨西裝外套,攝於小美術館Artbox靜謐館,照片中為其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Photography by Fang Wei Kuo
語速沉穩、紮著小馬尾的頭髮雪白卻茂密,身形纖瘦卻在行進間展現優雅凜然的姿態,若非親自與江賢二老師會面進行訪談,實在難以相信眼前這位英姿颯爽的藝術家竟已屆耄耋之年,如今正為今年9月24日即將開展的2022台東美術館個展,以及位於台東金樽臨海山坡的江賢二藝術園區籌備而奔波忙碌著,行程滿檔卻絲毫不見疲態,我問老師的創作能量至今源源不絕的原因為何?老師給了一個簡單扼要的答案:「好奇」。

2020年,全球籠罩於疫情帶來的未知與恐慌之際,一場座落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如和煦陽光降臨,照暖人心,同時點亮動人的靈性光源。藝術家江賢二是台灣純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創作者之一,跟隨著他的畫筆,爬梳其創作歷程,如同翻閱著一本藝術家的創作生命史——從封窗到面海,從黑白到彩色,從巴黎、紐約到台東,至今仍創作不輟,我們不僅見證江賢二以抽象畫展現其心之所向的藝術之道,一幅幅代表不同生命歷程的畫作,也在隱隱地提醒著我們,一切都將由晦暗走向光明。

而今,我們來到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Art Box小美術館,創辦人張裕能是江賢二的藝術知己,整體空間如其名地聳立於水面上的立方體,收藏著《百年廟》、《德布西》、《比西里岸之夢》、《乘著歌聲的翅膀》等江賢二返台後的各時期作品,無緣鑑賞前年北美館江賢二回顧展的民眾,想再次一親芳澤只能來這裡。

延伸閱讀:2020年必看不可的藝術展!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回顧展」從《百年廟》到《金樽》系列凝鍊超過半世紀的生命藝境

以畫作帶入生命流變

Tatler Asia
Above 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Photography by Fang Wei Kuo

不同地區的文化與氣息,在江賢二的藝術創作中留下深刻印記。196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自學院學成的年輕藝術家遠赴巴黎、紐約追夢。異鄉追尋創作的過程中,夢想與現實無可避免地拉扯,因而留下許多色調較為深沉、展現情緒鬱卒的作品。早年江賢二更曾刻意將畫室窗戶全部封起,在阻絕自然光的狀態下完成畫作。

延伸閱讀:【2021亞洲文化影響力人士】明華園孫翠鳳與總團長陳勝福的歌仔戲革命、復興與傳承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巴黎聖母院》,1982 油彩、畫紙 75x108 cm 藝術家自藏 ©臺北市立美術館及藝術家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百年廟98-22》,1998 油彩、畫布 200×400 cm 私人收藏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時序來到1990年代,江賢二為就近照顧生病的父親而返台,意外在過去熟悉的故鄉挖掘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雖然我在台灣出生、成長、受教育,但經過這30年,已經變得非常陌生。回到台灣,我走在馬路上,什麼都對我非常新鮮,甚至曾經想過要改名字,我不要叫『江賢二』,我要重新來過。」挾著迸發的靈感,龍山寺裡的光明燈與老佛像,於是化作《百年廟》裡的朦朧光輝。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旅居巴黎期間創作《巴黎聖母院》系列,是江賢二認為最能奠定其創作方向的作品。「1982年我在那裡一個人租了一間小閣樓,每天待在聖母院,對於創作幾乎達到一種廢寢忘食的地步。」江賢二以深沉的畫面捕捉下宗教殿堂的精神性高度,想來正是與《百年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延伸閱讀:【2021亞洲文化影響力人士】從艋舺少年到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如何用身體、音樂、劇場創造美與感動」

心靈畫布抹上陽光與海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銀湖07-08》,2007,油彩、畫布,200×300 cm。私人收藏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雖然傳遞情感的媒介不同,許多創作者想必都有滿腔熱血、滿腹能量卻難以尋得恰當的方法與窗口抒發的階段,江賢二老師在言談間透露自己的確也曾經歷過這個低潮,「那些想做但做不出來、也不知道怎麼做,但從年輕就渴望表達的藝術,都在陪伴遷居洛杉磯的妻女時,靈感汩汩地在《銀湖》中展現出來。」這幅如海亦如鏡,如雪亦如星雲的壯闊寫意,述說的正是藝術家不可言傳的心湖,據江賢二老師所述,完成《銀湖》後,只是坐在畫作前靜靜欣賞,便如同看見自己畢生所崇拜的賈克梅蒂作品一般,感覺到靈魂在內心深處不斷顫動。

延伸閱讀:【2021亞洲文化影響力人士】新銳台灣藝術家江宥儀:「盡情的去感受、去輸入,到時候的輸出才會是真誠的。」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身著Gucci暗紫色天鵝絨西裝外套,攝於小美術館Artbox光明館,照片中為其作品《比西里岸之夢》。Photography by Fang Wei Kuo

2008年遷居台東的決定,為當時正值耳順之年的江賢二打開了新的視野,相由心生,這樣的轉變也顯示在他由晦暗轉為繽紛的畫布上,「台東是我的第二個生命,直到搬到台東去,我的藝術生涯才變得比較有色彩。」江賢二在台東金樽海岸的陽光、海潮、風浪與花卉的感染之下,終將封閉多年的窗打開,如今他的畫室即可遠眺綠島,一大早就能看到海,他不再閉窗作畫,畫布中亦閃耀著過去前所未見的光輝與色彩。展現東海岸生命力的《比西里岸之夢》正是此時誕生的作品。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金樽/淨化之夜》,2020,鐵絲、馬達、鐵件,200 x 200 x 200 cm。藝術家自藏 © 北美館TFAM

若說台東的自然環境是江賢二老師創作必備的空氣,那麼古典音樂便是他的精神食糧,諸如巴哈、孟德爾頌、德布西、荀白克、馬勒等知名古典音樂家與其作品,在江賢二的創作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以在北美館回顧展令人驚豔的一座立體裝置《金樽/淨化之夜》為例,相隔55年的新舊作並陳,藉由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神秘旋律,勾勒起年輕時的迷茫與失落的創作心境,「這件作品讓我時時警惕自己,不要陷入慣性的創作和舒適圈裡的思維。」

延伸閱讀:美學大師蔣勳的生命省思:疫情之下,人們還該關心藝術嗎?

不輟的豐沛能量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攝於小美術館Artbox靜謐館,背景為其作品《銀湖》。暗紫色天鵝絨西裝外套by Gucci。Photography by Fang Wei Kuo

語速沉穩、紮著小馬尾的頭髮雪白卻茂密,身形纖瘦卻在行進間展現優雅凜然的姿態,若非親自與江賢二老師會面進行訪談,實在難以相信眼前這位英姿颯爽的藝術家竟已屆耄耋之年,如今正為今年9月24日即將開展的2022台東美術館個展,以及位於台東金樽臨海山坡的江賢二藝術園區籌備而奔波忙碌著,行程滿檔卻絲毫不見疲態,我問老師的創作能量至今源源不絕的原因為何?老師給了一個簡單扼要的答案:「好奇」。

我對生命很好奇,對外在的事情也很好奇,我很不喜歡留在一個地方很久的時間。我的每一個系列作品間距通常不會超過7-8年,那是跟我的心情有關係,住的環境有關係。通常做到第四年我就覺得很Boring了。

- 江賢二 -

對於近兩年來,新冠肺炎疫情對藝術的影響,江賢二老師的想法反倒是正面大過負面,他提到,若不用拼經濟的角度來看,這個狀況對藝術家而言,是好處大於壞處,最壞不過是沒有收入,但此時正是藝術家可以好好靜下心來直視、關照自己的內心的絕佳時機,「守在不管有多小的Studio裡,沉澱自我」對藝術家是相當重要的能量補給。

藝術的價值在於人

近年來藝術無可避免地從實體走向虛擬,甚至NFT的新興藝術潮流誕生,對此老師直言:「我覺得這樣的潮流是滿正常的,因為人類碰到什麼就一定有轉彎嘛,正是因爲有這樣的好奇心跟能耐,人才會一直進步下去。」

「我們常常在每個年代都會聽到有人說,對於新的藝術很失望,我年輕的時候也會這樣想,但現在倒完全不會這樣認為,我覺得這是進步的象徵。」江老師舉例:百年前的藝術家馬內、莫內經常被老一輩的畫家詬病「不懂藝術」、「不曉得在搞什麼」,然而百年後事實證明「他們的確是藝術」。

「重點還是在人,如果很快有一天,我們就能到火星、到月亮去生活,那時候的藝術不知道會怎樣?」江賢二認為,人類作為具備情感的個體,從母親的胚胎裡生出來便具備獨一無二的情感,這份情感連結成為藝術,那麼無論是在火星還是月球,抑或是虛擬,都能感動人心。

延伸閱讀:【2021亞洲最具影響力人士】文化領域百大名單出爐

Tatler Asia
Above 江賢二身著Gucci暗紫色天鵝絨西裝外套,攝於小美術館Artbox靜謐館,照片中為其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Photography by Fang Wei Kuo

接近一甲子的創作歷程,藝術家江賢二將自己的人生,活成一首璀璨的古典樂曲,前奏低沉如夏日雷鳴,隨之延伸的高潮迭起,亦是令人欲罷不能。

Tatler Asia
Above photo via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官方facebook

在知音嚴長壽眼中 : 「低調的江老師,一生不改其志,在創作裡追尋光和精神性,累積了一生的能量於此刻璀璨綻放。建造完成的江賢二藝術園區,必將搭建起台灣東海岸藝術走向國際的平台。這個夢想起初雖然微小,終久必甚發達。」

在近期的「嚴長壽會客室」線上對談活動中,嚴長壽也將邀請江賢二老師不只暢聊他們在台灣花東的故事與嚮往的生活文明,更聊籌備中位於台東金樽的江賢二藝術園區。

這項進行中的計畫又描繪了什麼樣的願景,歡迎以下連結報名聆聽。(台灣時間 4/16(六) 10:00AM;美西時間 4/15(五) 07:00PM)

報名連結:https://bit.ly/35CXyLW

Credits

攝影  

Fang Wei Kuo

採訪  

Chelsea Su

文字  

Chelsea Su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