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張洹為 3 月份 Tatler Hong Kong創作的 NFT 藝術品——《Seeking Satoshi Nakamoto in Space Flower 1 & 2》(2022 年)

元宇宙結合現實與虛擬世界創造出龐大的經濟規模,中國當代最傑出的行為藝術家之一張洹為 3 月份 Tatler Hong Kong 封面創作了專屬的 NFT 藝術品,靈魂拷問:誰能分得清「我們到底是存活在世界上,還是只是幻覺?」

This story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English by Aaina Bhargava and published on 2 March 2022.

原作者 Aaina Bhargava 於 2022 年 3 月 2 日發表本文,請按此瀏覽英文版本


作為行為藝術大師,張洹不斷突破和顛覆自身極限。 1994 年,張洹在其作品《12平方米》中赤裸身體坐於骯髒的的戶外公廁,赤身裸體地塗滿魚油與蜂蜜,惹來無數蒼蠅。同年,他的另一個行為作品《六十五公斤》,照片中張洹赤裸身驅被鐵鏈綑綁,懸吊於天花板,在場的三名醫生正為他抽血,作品名稱正是張洹的體重。

Lady Gaga在 2010 年 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頒獎典禮身穿以生牛肉製成的裙裝,震驚世界,但張洹早在 2002 年已身穿全由生牛肉縫製而成的「衣服」在紐約市出演行為藝術,沿路把籠子裡的鴿子拿出來,拿給路人放飛。他的藝術發自內心,也震撼人心,對他自己和觀眾來說一直是一種深刻的切身體驗。

延伸錯過: NFT終極新手指南|加密貨幣基本概念+熱門術語解釋

Above 張洹為 3 月份 Tatler Hong Kong 封面創作了專屬的 NFT 藝術品
Tatler Asia
Above 張洹的《12平方米》(1994年) (照片:由 Pace Gallery 提供)

也許這正是張洹近期涉足 NFT 令人驚喜的原因——如何將現實中的行為藝術轉化為數碼形式,為什麼?對於數位藝術家來說,使用和體驗 NFT 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但對視覺藝術家和其他更傳統的藝術家來說則不然。張洹是為數不多的——尤其是在他那一代人中——如此迅速地將 NFT 融入藝術實踐的人之一。「藝術家的工作是不斷創造耳目一新的作品,」張洹說,「並就他們使用的藝術語言和作品的內容提出問題。」

藝術家認為,NFT 是一種革命性的藝術文化生產機制,藝術家或創作者保留了更大權力代理自己的作品,正正是區塊鏈技術使之成為可能。它通過「去中心化」實現權力的重新分配,控制權和決策權從集中式實體(機構)轉移到散佈式的網絡。「這是關於『去中心化』,作為對中央權威的挑戰——這與藝術家的責任是相同的。我處理 NFT 的方式與之前的作品相同。」

Tatler Asia
Zhang Huan's 64KG, 1994, Beijing
Above 張洹的《六十五公斤》(1994年)(照片:由 Pace Gallery 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張洹的《我的紐約》(2002年)(照片:由 Pace Gallery 提供)

張洹在為 3 月份 Tatler 創作的藝術品——《Seeking Satoshi Nakamoto in Space Flower 1 & 2》(2022 年)中,提出了「去中心化」的視覺隱喻。他以高度像素化的形式描繪自己,穿著《我的紐約》 (2002 年)中、以及隨後在他的 NFT 作品《一個藝術家的天葬》( 2021 年) 中出現過的「牛肉裝」。這個圖像由來自區塊鏈世界的知名人士組成,創造了一個在視覺上表示「去中心化」的整體。作品名稱向比特幣創辦人「中本聰」(真實身份未知)致敬,「中本聰」提出了一種去中心化的交易驗證方法,這促成了區塊鏈技術的創建,沒有它就不會出現 NFT。

張洹的創作靈感來自「去中心化」、區塊鍊和 NFT 技術背後的哲學信念。看到 Beeple 成功將現實的事物帶入 NFT 新世界,引起全球關注,張洹開始逐漸了解 NFT 背後的技術。他承認這是一開始最難的部份,後來他開始意識到 NFT 背後的理念與他的行為藝術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

NFT 藝術的製作講求協作,這是張洹長期採用的方式。「我一直與電影製作團隊或其他志願者合作,」他表示。「那樣的話,製作出的 NFT 是相似的;我一直在與許多不同的團隊合作——無論是在業務、營銷還是技術方面。」

延伸閱讀: 「一次看懂NFT懶人包!」現在懂總比永遠不懂好:NFT 定義、8大平台,還有手把手教學操作

Tatler Asia
Above 張洹的《Seeking Satoshi Nakamoto in Space Flower 1》(2022年)(照片:由 Pace Gallery 提供)

張洹總是通過他的藝術作品尋求參與、疑問和挑戰。 NFT 為他提供了一種全新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延伸和反映出他的藝術生涯。他的第一個 NFT 項目為建基於現有藝術品的三部曲,「每件作品都代表了我的作品其中一個類型」。第一部分《灰廣場》( 2021 年)是基於他的「香灰畫」系列,他於 2005 年開始創作這類作品,使用了從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寺廟外收集到的香灰灰燼,創作紋理濃重的畫作,突出了材料的短暫性質。

香灰可以象徵生命、死亡和重生,並揭示了我們的肉身實際上是什麼,或可以是什麼——這是張洹一直在思考的概念,道教和佛教的理念一直指導他的創作。在《灰廣場》中,香灰分解,在視覺上強化了短暫性的本質。「香灰畫」系列的兩件作品於 2021 年在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的虛擬展「The Ethereal Aether 」展出。

Tatler Asia
Above 張洹的《ASH SQUARE 8 NFT 》靜態照片(照片:由 Pace Gallery 提供)

三部曲的第二部分《一個藝術家的天葬》(2021 年),是張洹《我的紐約》(2002 年)的延伸,這幅作品不僅使他受到國際關注,也是他自己覺得的首次 NFT 行為藝術。《我的紐約》「牛肉服」的創作靈感來自於西藏的天葬儀式,張洹採用了這個概念並將其配置為遊戲,有如天葬的數位版本。

在這個 NFT 版本中,張洹的數位化身穿上了相同的「牛肉服」裝束,由數百個像素化的微型人組成,再由 2,500 名玩遊戲的人創建和定制。玩家可以提取身體的部份並「吞噬」它們,從而創建出 NFT,而這些 NFT 又都用於創建最終的像素化圖像。張洹是在「邀請人們感受抓食身體的狂喜,體驗這個非常靈性和神聖的輪迴過程」;通過遊戲和沉浸在數位世界,受道教和佛教影響極深的張洹還在探究生死觀。 

Tatler Asia
Above 張洹的《Celestial Burial of an Artist(Final Editions)#10》NFT (2022年)(照片:由 Pace Gallery 提供)

NFT 和元宇宙的概念讓張洹在另一個維度上進一步探討這個議題,他推出首個元宇宙永生星球「宇宙花」——作為首個虛擬墓地,你可以在其中購買屬於自己的虛擬墳墓。張洹正在構思在元宇宙中永恆存在的可能性。

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罌粟田》仍在開發中,反映出張洹於 2013 年在紐約 Pace Gallery 舉辦的同名展覽油畫實驗。骷髏——而不是罌粟——是畫中重複的主題,強調了張洹對於「存在」的質疑。「我對宇宙的本質以及我在宇宙中存在的本質感到好奇,」張洹說。「我們到底是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是只是幻覺?」

Ash Square 和 Celestial Burial 將在 Pace 的 NFT 平台Pace Verso 上展出和拍賣。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