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rises majestically above the Manhattan skyline (Photo: Michael Discenza / WikiCommons)
Cover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rises majestically above the Manhattan skyline (Photo: Michael Discenza / WikiCommons)

紐約第五大道上最經典的建築有哪些?

你知道紐約第五大道(Fifth Avenue)成就了多少部電影、影集嗎?從美國五〇年代經典電影《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經典 86 樓觀景台求婚場景,到《教父》(The Godfather)、《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慾望城市》(Sex and the City)、《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到《蜘蛛人》(Spider-Man)系列電影等。那麼,為什麼該地會成為多部影視作品取景的地點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紐約許多地標級的建築皆聚集於此處。

延伸閱讀:【日本旅遊 2024】6間絕美東京咖啡廳推薦:咖啡專家都知道Koffee Mameya Kakeru、連建築師都朝聖的Connel Coffee

以下,帶你細數位於第五大道的 6 棟標誌性建築: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宿敵:卡波提與天鵝》中著名的黑白舞會場景(Photo: FX 提供)
Photo 2 of 2 這一幕是在 1966 年舉行黑白舞會的廣場大宴會廳拍攝的(Photo: FX 提供)

1. 瓦爾堡大廈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瓦爾堡大廈如今是紐約猶太博物館(Photo: Gryffindor / WikiCommons)
Photo 2 of 2 CPH 吉爾伯特的城堡式建築是百萬富翁街眾多華麗的鍍金時代豪宅之一(Photo: Gryffindor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The Indiana limestone façade capped with an ornate French Gothic roofline (Photo: Epicgenius / WikiCommons)
Above 印第安納州的石灰岩外牆覆蓋著華麗的法式哥德式屋頂線(Photo: Epicgenius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One of the windows with bolded-scaled French Gothic detailing (Photo: Epicgenius / WikiCommons)
Above 其中一扇窗戶有粗體法國哥德式細節(Photo: Epicgenius / WikiCommons)

瓦爾堡大廈 (Warburg Mansion) 現在是紐約猶太博物館 (Jewish Museum of New York) 的所在地,也是富裕鍍金時代的見證。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 富豪們競相用豪宅展現社會地位,不幸的是,多數經典建築已經被拆除。

受著名猶太金融家和慈善家 Felix M Warburg 的委託,著名建築師查爾斯·皮埃爾龐特·亨利·吉爾伯特(Charles Pierrepont Henry Gilbert,簡稱 CPH Gilbert)於 1907 年在曼哈頓上東區開始修繕這座豪宅,毗鄰中央公園水庫,靈感來自城堡式建築風格,盧瓦爾河谷風格和晚期哥德式建築風格皆體現在設計中。

這棟豪宅佔地 82,000 平方英尺,內部六層樓以及逾 50 間房間。每間客房均經過精心設計,配有豐富的木鑲板和複雜的細節,亮點包括一樓的宏偉樓梯、二樓的正式空間(配有內置風琴的音樂室)、三樓的私人宿舍,五樓甚至還有壁球室。

沃伯格、妻子弗里達和 5 個孩子一直住在這座宅邸中,直到沃伯格 1937 年去世後,弗里達將所有權轉讓給美國猶太神學院,並於 1947 年建立了猶太博物館。

2. 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法蘭克·勞埃德·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第五大道上旋轉的有機風格奇蹟(Photo: Bryan Ledgard / WikiCommons)
Photo 2 of 2 主畫廊的圓形主題違反了傳統的博物館佈局(Photo: VillageHero / WikiCommons)

索羅門·古根漢美術館(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與曼哈頓嚴謹的城市格局中布雜藝術風格的第五大道形成鮮明對比。其在上東區 88 街和 89 街的交匯處高聳入雲,是法蘭克·勞埃德·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最著名的代表作,外觀融合了具有像徵意義的幾何圖案,他將其描述為「某些人類的思想、情緒、情感:圓,無限;三角形,結構統一;方正,誠信。」

雖然法蘭克最初希望古根漢美術館採用大理石外牆,但因預算限制,採用了噴有像牙色並塗有乙烯基塑料的鋼筋混凝土噴漿。

Tatler Asia
A continuous helical ramp that uncoils across six levels (Photo: Tbatb / WikiCommons)
Above 連續六層樓的螺旋坡道(Photo: Tbatb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The interior recalls the Bramante Staircase at the Vatican Museums (Photo: Gabriel Fernandes / WikiCommons)
Above 內部讓人聯想到梵蒂岡博物館的布拉曼特樓梯(Photo: Gabriel Fernandes / WikiCommons)

在具有類似色調牆壁的主畫廊內,圓形主體透過連續的坡道延伸到 92 英尺高的 6 層中庭,坡道向上展開超過四分之一英里,穿過樓層,通往廣闊的圓頂;無縫設計結構讓人想起鸚鵡螺殼,以及朱塞佩·莫莫 (Giuseppe Momo) 於 1932 年設計的梵蒂岡博物館布拉曼特樓梯。

內部建築與傳統的博物館不同,傳統的博物館佈置是相互連結的房間展示不同的展覽。隨著一層流入另一層,螺旋坡道同時也扮演了一扇巨大的結構拱門,代替了柱子,以防止倒塌。

3. 廣場飯店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雄偉的廣場飯店由 Henry Janeway Hardenbergh 設計(Photo: Jim.henderson / WIkiCommons)
Photo 2 of 2 第五大道上的布雜藝術風格大廳(Photo: Jorge Royan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The distinctive green-tile roof of the Corner Tower with copper accents (Photo: Reinhold Möller / WikiCommons)
Above 角塔獨特的綠瓦屋頂有銅裝飾(Photo: Reinhold Möller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The Châteauesque style exterior that reaches 18 storeys in height (Photo: Sam /WikiCommons)
Above 城堡風格的外觀高達 18 層樓(Photo: Sam /WikiCommons)

19 世紀末,中央公園南和第五大道的轉角處排列著未開發的褐砂石排屋,這片淨土從未受到商業化的影響,直到世紀之交,它成為我們今天所知的高級社區,佈滿飯店和精品店。

在不斷發展更迭的景觀中,廣場飯店(The Plaza)成了地標般的存在,該建築最初是三位雄心勃勃的投資者的願景,他們收購了一家擁有 15 年歷史的同名酒店,改建成為紐約最著名的建築之一。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新古典主義優雅的棕櫚庭院(Photo: Instagram / @theplazahotel)
Photo 2 of 2 德國文藝復興復興風格的橡木屋(Photo: Jazz Guy / WikiCommons)

該飯店聘請了建築師亨利·珍妮威·哈登伯格 (Henry Janeway Hardenbergh) 重新構想佔地超過 53,700 平方英尺、高達 18 層、擁有 280 多間飯店客房和套房等的飯店,投資額高達 1,200 萬美元(約台幣 3.8 億),這在當時是史無前例的。

亨利融合了一系列建築風格,創造了「紐約最著名的國際大都會和世紀之交輝煌的象徵」。其城堡式的外觀包括裝飾優雅的壁柱、 欄桿、陽台和拱門,全部皆由有銅飾的獨特綠瓦折線屋頂覆蓋。

進入內部,布雜藝術風格的大堂前廳依然富麗堂皇,門廳鋪有奢華的角礫岩大理石。從細節風格角度來看的話,不難看出融合與衝突的和諧,從德國文藝復興風格的橡木廳,飾有描繪中世紀城堡的木鑲板雕刻和壁畫,到西班牙文藝復興風格的愛德華時代廳,以其華麗的護牆板和模板裝飾而讓人留下深刻印象。

4.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大都會第五大道富麗堂皇的布雜藝術風格外觀(Photo: Hugo Schneider / Flickr)
Photo 2 of 2 布雜藝術風格是 19 世紀末巴黎的建築趨勢(Photo: Arad / WIkiCommons)

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在 1880 年代首次開放參觀時,最初的拉斯金哥德式建築並沒有獲得好評,它由卡爾弗特·沃克斯 (Calvert Vaux) 和雅各·雷·莫爾德 (Jacob Wrey Mould) 設計,被批評像「陵墓」,這種風格在建成後就已經被認為是過時的。

該博物館位於中央公園東部邊緣的博物館大道沿線,自成立以來經歷了大規模擴建和重新設計,特別是經過改造的第五大道外牆、大廳和大樓梯。

美術學院校友理查·莫里斯·杭特(Richard Morris Hunt) 啟動了建築改造工程,他的兒子理查·霍蘭·杭特(Richard Howland Hunt) 在其父親去世後,於 1902 年完成了該項目。這是 19 世紀末的巴黎建築趨勢,將法國新古典主義原則與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元素融為一體,同時採用現代建材。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三座拱形建築之一,周圍環繞著雕塑花彩(Photo: JavierDo WikiCommons)
Photo 2 of 2 成對獨立的科林斯柱(Photo: Annalisa Welinder / WikiCommons)

中央街區像一座宮殿,綿延四分之一英里,擁有三部分巨大的羅馬拱門,窗戶兩側是巨大的獨立科林斯式柱子,立在高架基座上。這些柱子的頂部有各自的柱頂,上面裝飾著獅子石像鬼雕塑,飛簷上裝飾著齒狀結構。

5. 帝國大廈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帝國大廈高 1,250 英尺,尖塔高 102 英尺(Photo: Daniel Dimitrov / WikiCommons)
Photo 2 of 2 6,514 個幾何窗戶被垂直的鎳鉻鋼豎框分隔成幾個垂直的隔間(Photo: Kidfly182 / WikiCommons)

沿著第五大道漫步,不可能錯過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的高聳存在。這座建築巨人位於中城南區,共有 102 層,高 1,250 英尺,另外還有一座 102 英尺高的尖塔,頂部裝有避雷針。

帝國大廈於 1931 年竣工,當時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佔地超過 210 萬平方英尺,其下部 85 層設有商業和辦公空間,而第 102 層為觀景台。

Tatler Asia
The Art Deco-style façade was clad in Indiana limestone, granite, bricks, aluminium and stainless steel (Photo: CS Imming / WikiCommons)
Above 裝飾藝術風格的外觀採用印第安納州石灰石、花崗岩、磚塊、鋁和不銹鋼覆蓋(Photo: CS Imming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The original main lobby off Fifth Avenue with marble wainscoting and an aluminium relief of the skyscraper (Photo: DanielPenfield / WikiCommons)
Above 第五大道旁的原始主大廳配有大理石護牆板和摩天大樓的鋁製浮雕(Photo: DanielPenfield / WikiCommons)

標誌性的金色裝飾藝術風格外觀是這座城市典型的二戰前建築風格,外牆覆蓋著 20 萬立方英尺的印第安納石灰石面板和花崗岩、1000 萬塊磚塊、6,514 個幾何窗戶以及鋁和不銹鋼的混合裝飾。

遊客從第五大道進入原來的主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水磨石瓷磚地板,地板呈現引人注目的之字形圖案,周圍是護牆板大理石牆。通往大廳盡頭保全服務台處華麗的鋁製浮雕描繪了帝國大廈的原始形態,沒有天線,光線從塔尖和背後的太陽發出。

6. 熨斗大廈

Tatler Asia
The 22-storey façade blended Renaissance aesthetics with Beaux-Arts styling (Photo: Lafleursauvage / WikiCommons)
Above 22 層高的外觀融合了文藝復興美學與美術風格(Photo: Lafleursauvage / WikiCommons)
Tatler Asia
The Flatiron Building nestled in the intersection of Fifth Avenue and Broadway (Photo: G Edward Johnson / WikiCommons)
Above 熨斗大廈坐落在第五大道和百老匯的交叉口(Photo: G Edward Johnson / WikiCommons)

熨斗大廈(Flatiron Building)坐落在第五大道和百老匯(Broadway)的尖角交叉口,過去是富勒公司執行長哈利·S·布萊克(Harry S. Black)收購的一塊未開發的剩餘房地產,用於鋼鐵和摩天大樓建築公司的總部。

著名的芝加哥建築師丹尼爾·伯納姆(Daniel Burnham)與賓州建築師弗雷德里克·P·丁克爾伯格(Frederick P Dinkelberg)共同負責設計,將文藝復興美學與美術風格融為一體,從古典希臘柱中汲取結構和裝飾靈感。

Tatler Asia
The Flatiron Building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Photo: Detroit Publishing Co / WikiCommons)
Above 20 世紀初的熨斗大廈(Photo: Detroit Publishing Co / WikiCommons)

熨斗大廈最初名為富勒大廈(Fuller Buildin),高 307 英尺,共 22 層,建築物垂直分為三個部分,讓人想起古代的柱子,其特點是三層石灰石覆蓋的基座和上層裝飾著釉面陶瓦。

Tatler Asia
Structural and decorative inspirations from classical Greek columns (Photo: chrisinphilly5448 / Flickr)
Above 來自古典希臘柱的結構和裝飾靈感(Photo: chrisinphilly5448 / Flickr)
Tatler Asia
The prow known as "The Point," measuring a mere six feet wide (Photo: Bob Collowan / WikiCommons)
Above 熨斗大廈最初名為富勒大廈(Fuller Buildin)(Photo: Bob Collowan / WikiCommons)

熨斗大廈的設計能夠承受該地區最大風力的四倍,這項聲明在早期受到很多的質疑聲浪,時間最終證明了一切。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