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陽光從一整片透明澄淨的落地窗灑落位於天母的太一設計,因路上塞車而耽擱了一點採訪時間,我滿是不好意思地與受訪者道歉,「沒關係沒關係,妳要不要先來一杯咖啡?」姚政仲語氣和緩地說道。這位曾擔任德國紅點設計獎評審、在台灣設計圈極具份量的「姚老師」竟完全沒有身為基金會董事長的架子,文質彬彬的外型、慢條斯理的氣質,讓人頓時減緩了工作模式的緊湊步伐。Photography:Phil Huang

「在2010年時,中強光電想透過企業力量回饋社會,並決定成立藝術基金會,當時他們邀請了台灣一批文化界的專業人士與幾個企業家,除了我之外,還包括美學家蔣勳、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燈光設計師林大為、旅美藝術家洪素珍……等,一起投入基金會的文化藝術工作。」由於中強光電為背光模組製造商,其基金會便決定以「光」為媒介,來作為服務社會與民眾的核心工具,讓「光」以各式各樣的姿態,走進大家的生活,傳遞台灣文化。
 
「我還記得我們的第一個工作是在木柵山上的優劇場,邀請燈光師林克華與優人神鼓合作,將光的獨特美學、劇場表演與現場環境結合,重新演繹光之美。」時間一眨眼就過了九年,這期間,基金會透過光偵探、點亮計畫與台灣光環境獎三項企劃,光的軌跡沿著城市到鄉村,淡水到恆春,穿越全台各地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劇場、古蹟、遺址、教堂……等空間與建築,落實點亮台灣的初衷。而可想而知,在實現這偌大願景的背後當然也碰到不少挑戰,「其實每個計畫的實現大概都要深入三到四年的時間,像是屏東恆春古城的點亮工程,光是討論會議就接近一百多次,因為這是政府列管的古蹟,必須經過地方、中央文化單位的審核,透過一次一次地溝通、討論與了解,大家進而達到共識,才能手牽手一起完成這份工作。」如此繁瑣的過程聽起來雖然漫長,姚老師卻笑著說一點也不覺得辛苦,「當我看到居民凝視古蹟被點亮的那一瞬間,臉上真實的笑容至今仍歷歷在目,光彷彿讓時間凝結了。我才明白,我們做這件事真正的意義在人的心裡,幫大家重新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而在本月才剛揭曉得獎作品的第二屆台灣光環境獎,則鼓勵更多民間單位與年輕一代的設計師一起創造更美好的光環境,從照明設計概念、環境功能連結、創意的展現及永續環保等四項評選標準,選出優秀之作。說來也巧,今年獲得決選的三件作品分別為《光間_流動的靜謐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空間重塑》、《2018臺中花博竹跡館》、《迪化半日照明設計案》,皆與展示型態相關。「台灣的光環境設計還在一個學習階段,很開心能有一群人願意投入在這樣的領域,如何有節制地用光、讓光與城市容貌共存,是我們需要一起努力的方向。」姚老師謙虛地分享。而對他而言,公益是雙向的,他相信不管是透過什麼形式,不求回報的付出,反而能讓自己獲得更多。

Tatler Asia
Above 2019台灣光環境獎得獎作品:台中花博竹跡館Photography:夏新建築攝影工作室楊士宏
Tatler Asia
Above 晨曦中的淡水禮拜堂,整體光源是「比月亮再暗一點」的光,目的便是不希望讓人造光影響自然光,展現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的關係。Image: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