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地和各國舞者、藝術家合作的蘇文琪以一連串高科技作品撼動觀眾,然而,對她來說,表演者也必須全然敞開自己的知覺,與觀眾進入更深層的感知互動。

 舞者蘇文琪的正式舞蹈生涯始於大學時代加入台灣光環舞集,她近年的發展路徑更頻繁地往國外擴展,並持續締造亮眼的成績。她不僅曾經入圍或榮獲台新藝術獎,2015年更受邀在布魯塞爾表演藝術節演出她的舞作《身體輿圖》。

蘇文琪和舞蹈的淵源從小時候就開始了,然而一直就讀專業舞蹈班的她卻在進入大學時選擇了法文系。「當時我覺得舞蹈除了精進技巧之外,似乎缺乏更多可能性,而且我覺得在肢體語言之外,舞蹈還應該探索生活或社會的問題。」蘇文琪以爽朗率直的語氣說。原本就喜愛語言的她就讀了法文系,但她更在大學期間和不同科系及社團的人接觸,開放自己去經歷各種不同的事物。這番吸水海綿般的開放性和吸收力,後來化為她在舞蹈生涯中不斷跨界的走向,曾就讀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的她,和系上的藝術家同學合作了《Loop Me》、《城市微幅》等結合科技的當代舞作。

儘管蘇文琪的舞蹈往往予人高度科技感的印象,然而,她強調自己演出時,如何儘可能保持感官敏銳,並覺察每次演出的場地及觀眾。「我希望表演時全然投入,全然開放視覺、聽覺、觸覺。表演者必須把自己打開,才能把想說的事傳到整個空間,觀眾也可以感受到空間中的專注力。」而持續在不同的國家、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也使她每每有不同的體察:「在劇院裡,可以感覺到觀眾的心理狀態。就像我之前在希臘演出,因為希臘經濟崩盤,可以感到當地的人內心有著失望、甚至憤怒。我的《身體輿圖》恰巧也是很內心的舞作,運用了大量獨白或呢喃,為觀眾提供心理的空間。」

由於工作或求學而經常旅居國外,這也使蘇文琪見識並學習到不同的舞蹈方法和思考模式。「在比利時,我參加的舞團很注重體能,練習的方式就像男生當兵一樣。反觀我在台灣跟著光環舞集的劉紹爐老師時,卻著重放鬆身體和貼近地面。」縱觀蘇文琪的舞蹈歷程,跨領域的刺激和異文化的衝擊確實持續帶來新的養分,並讓她的舞蹈獨樹一格。被問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時,她則拋出一個同樣富於挑戰性的想法:「我想探討科技領域中,人的生存的哲學性概念。把時間軸拉長,宏觀人類的起源到未來,並找出這一切和舞蹈,表演的可能關聯。」(圖片提供╱蘇文琪) 


向右看更多照片:

2- 2Off the map.png -

蘇文琪的《身體輿圖》喚起觀眾探索自我的內在深處。


向右看更多照片:
0- 4Remove me.jpg -


蘇文琪的《Remove Me》中另人屏息的一幕。


 向右看更多照片:

3- 7Wave1.png -

 蘇文琪的《城市微幅》富於感官和肢體的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