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企業傳播研究所副主任吳世家。

曾任台灣香奈兒公司傳媒總經理,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企業傳播研究所副主任的吳世家(Chia),累積跨領域產學經驗,今年出版《向時尚品牌學風格行銷》一書,將國際品牌管理實務與理論化作推動台灣時尚產業的助力。

你對近年的台灣時尚產業有何觀察?

相對台灣紡織業,時尚產業的發展較慢且零散,加上國際品牌競爭,確實不易。不過,在1990年代到2000年,一些台灣本地設計師(例如:DOUCHANGLEE)逐漸出頭;2010年後,不少年輕設計師參加紐約或倫敦國際時裝週(例如:APUJAN)有亮麗表現,從國外被報導回台灣。然而這些星點的現象尚未形成健全的時尚系統,直到文化部自2018年開始推動台灣時裝產業研究與輔導之後,讓台灣設計師有更多機會被國內外觀眾看見。

以台北時裝週為例,從舉辦到現在不過四年,仍在緩步成長階段,但對於資深設計師來說,有更多的台灣消費者認識了他們;針對新銳設計師,則有了嶄新的舞台。為拓展市場,主辦方也邀請國際買家觀賞台灣設計師的作品,協助銷售至國外,這是可喜的現象。也唯有進入國際競爭,才會激發創作能量。

 

你對時尚虛擬化有什麼看法?

在疫情影響之下,虛實交錯是必然,不只是趨勢,更是現在進行式。關於實體展覽活動、秀場大家都熟悉,但對於虛擬這領域,許多品牌還在嘗試與調整,基於保護品牌的心態,對新事物例如AR、VR、直播……等新嘗試都比較保守一些。

如今因應疫情,我也觀察到全球時尚產業有些重心移轉的趨勢:包含推出新品的季節頻率減緩,只專注在春夏、秋冬兩季;此外,亦著重在推出「無季節區分」的服裝,以及結合戶外運動品牌推出的居家休閒用品……等。

 

從品牌傳媒總經理、時裝週計畫主持人到大學教授,讓你決定轉換不同身份的契機分別為何?

從大學開始,我就是一個經常在嘗試新事物的人。除了念書外,我參加了7個性質不同的社團。感覺心裡有個聲音一直告訴我:「人生苦短,去試試看這個,不要害怕歸零,讓我敢於離開舒適圈,斜槓不同新事物。」

Tatler Asia
Above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企業傳播研究所副主任吳世家。

過去置身時尚產業的經驗,如何為授課或策展時的你帶來養分?

過去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產業需要有深刻的文化基礎,還有很多魔鬼般的細節,例如:要舉辦一個時裝周,定位策略與策展規格要到哪裡、流程應該怎麼安排、秀場如何操作、國際宣傳怎麼極大化……等實戰經驗挹注進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將過去長年在國外看到的經驗、吸收的無數創意,整合成我所理解的「國際遊戲」,與相關從業人員及學生分享。

 

你出版《向時尚品牌學風格行銷》的契機為何?

從8、9年前寫專欄時,這個念頭就在心裡萌生,但因工作忙碌就一直擱著。直到2018年參與時尚研究和產業推動計畫,我認為關鍵時刻到來,應該把我所知道的、國際品牌擅長的行銷,做一個有系統的歸納整理,來協助無論是年輕設計師或是對品牌及時尚產業有憧憬的人,有多一點細膩、非表象的理解。這本書在我五次的隔離生活下誕生,紀錄也反映了2020-2021年因為新冠疫情對於社會氛圍與時尚產業造成的深刻影響及產業典範轉移。

 

在你的職涯裡,曾聽過最好的建議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以前工作時會很要求所有事情都到位後才敢下手,殊不知錯失許多機會。有位貴人一句「人家半瓶水響叮噹」敲醒了遲疑的我,意即水不用十分滿,只要準備到一定程度就該出手、放膽去做,才不會懊悔時間、機會的流逝。這句話送給年輕人,當你有機緣被推出去後,你才知道自己是有辦法、有潛能的,就算跌倒、鼻青臉腫,總會獲得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