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攝影 Yun-Ying Wu/服裝由Gucci提供

以永續發展思維作為做事基礎的張良伊,十年的倡議之路。

走過超過10年的倡議之路,以永續發展思維作為做事基礎的張良伊, 曾涉足眾多國際非政府組織網絡,現於國際氣候變遷NGO擔任350.org 亞洲管理總監、全球氣候運動發展總監、同時也身兼Plan b資深合夥人等。撇開這些頭銜,在這條看似孤單的倡議路上,他也已然樹立了許多令人驚嘆的標竿與歷程,至今仍堅持對永續和環保等議題不斷發聲與串連,並著眼未來世代,尋索未能被傾聽的聲音和改變契機。
 

Tatler Asia
Above 350.org 亞洲管理總監張良伊/ 攝影 Yun-Ying Wu/服裝由Gucci提供

持續看見未知需要

對永續的關注,是張良伊長年堅持不懈的議題,一晃眼也已然超過10年,近5-10年他都著力在推展系統性的政策改變(System Change)希望能更有效率地擺脫化石燃料的時代。尤其今年初跨國科學家,公佈了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 的兩份報告書,針對調適(Adaptation)、減緩(Mitigation),350.org也為此建制了國際氣候正義人民平台,希望讓更多人民的聲音被聽見,也收集許多成功案例與行動故事,他認為,提供給大家「正面希望」和「做事方法」很重要。此外,張良伊也持續將國際永續資源導入台灣,包含由歐盟氣候基金會設立的新組織與台灣環保團體合作、瑞典國際環境研究院 (SEI) 協助新北自願檢視報告書 (VLR) 等。這些年,他以「希望可以看見更多人的需要,並且創造改變(See the need, create the change)」為座右銘,期待能夠繼續協助未來世代,完成他們想像的永續世界,且尋找更多未能被傾聽的聲音(Unheard Voice)。

政府可以有更積極的作為

針對近年零碳永續的熱門議題,張良伊有諸多觀察,在能源方面,他認為中央政府目前再生能源20%目標太保守,地方政府相對積極在研議提高到25-40%; 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氣也尚未確定退場機制,另外,再生能源的產業轉型也需要更積極,中央政府現在科技、金融碳稅、交通等前後整合尚不明確,碳捕捉的技術 (CCS) 安全性也需要更具體的評估。在政策方面,他認為氣候變遷法也需要再更快速制定。目前各地方政府大部分內容都是由原本「低碳」內容推動,都需要更具體和新的作為。
 

改變從每一個人開始

儘管張良伊肩負許多對自身的期許,但對未來永續推廣,他卻希望不要只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而是每一個人每一天都自發性地對永續議題多做一件事,每個人都能記得自己是誰,並且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Remember who you are; Be who you are.)。他認爲只有當所有人都能盡一份己力時,才是他心中永續最理想的世界。
 
但該如何具體實踐? 張良伊認為「每一次的消費,都是對永續未來的一次投票。」,若每一天把「永續發展」的思維模式融入生活中,提醒著彼此進步一點點,那麼力量就會很強大。

跳脫框架的新可能

身為倡議者,張良伊也坦言這個路程其實很孤單,過去最大的挑戰在於說服自己及親友等。尤其在當別人初期未必能理解其成效時,「說服自己」成為他一路上最為重要的課題。然而,他並不後會自己的選擇。因為對他來說,最有成就感的是發現這些年國內外皆有人因為他的推廣影響,因而觸發、反饋、改變,甚至也連帶發起永續議題的相關活動和組織等。此外,他也期待未來能與更多倡議者相互交流,無論是教育、性別還有海洋生態等多元議題,希冀讓每一個人皆不再孤單,也讓看似辛苦的倡議之路更加有趣。
 
近日,張良伊在收看Netflix的《Our Great National Parks》時,裡面歐巴馬的口白提醒了大家不斷地需要看見大自然的真實樣貌,也提醒了他當初執行 2041 南極計畫時「眼見為憑(Seeing is Believing)」的初衷。此外,他也受到「極簡主義」的啟發,認為當代的人總有太多的選擇,但是否能夠「不選擇」其實也變得相對更重要。當問及若不再當倡議者,人生是否有其他的Plan b選項?他則提到希望能回歸到最初學校所學的生物醫學,到醫院做腦科學相關的研究,尤其若能研發出可以讓人輕鬆學習、甚至能快速植入知識的方法等,都是他一直很有興趣研究的範疇。
 
展望未來,2022年是台灣提出淨零路徑的年份,2023年適逢各國繳交自主減碳貢獻 (National Determined Contributes )的時刻,各界需如何進一步推展台灣永續行動的起始,張良伊希望能看見更多「新」且「跳脫框架(Out of the Frame) 」的想法。
 

延伸閱讀:Generation T 傑出入選者激發世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