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 farms in Asia
Cover (Photo: Getty Images)

Richard Lord分析了香港和中國大陸在ESG的現狀,包括投資者在ESG聲明方面應注意的事項。

如今,沒有一家公司和投資專家不知道ESG的重要性,鑑於環境、社會和管理三大因素已成為風險管理的必要條件,也日益成為道德義務,尤其是在涉及氣候變化的情況下,牽一髮動全身,所有條件都是環環相扣的,因此,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公司重視ESG,這使投資者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但他們究竟如何做到這一點,仍然是一個不明朗、有爭議的議題。

就實際報告而言,評估影響力投資的績效相當困難,特別是考慮到項目通常位於發展中國家,但就可衡量性而言,此類投資具有巨大的優勢,「與上市公司相比,它們更容易衡量,」法國巴黎銀行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服務主管加思·布雷格曼 (Garth Bregman) 表示,「它們的範圍往往相對狹窄,而且它們希望產生的積極影響會預先說明。」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情況更為複雜,證券交易所更加要求ESG披露,但這樣做的壓力遠遠超出監管:來源過於廣泛,包括投資者、監管機構、政治家、供應商和公司本身,除了上市要求外,ESG評級系統也越來越多。

「就香港而言,在過去的18個月到兩年中,它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重視,」羅兵咸永道中國大陸和香港的ESG合夥人 Sammie Leung 表示。 「四、五年前,很多客戶都說『我們只做最低限度的』,而在過去的18個月裡,這變成了『我們必須做點什麼』,現在連國有企業都參與其中,沒有人想得到差評。」

世界經濟論壇ESG投資計劃的項目負責人艾米莉·貝利 (Emily Bayley) 表示,該論壇在ESG標準方面開展了廣泛的行動,但也滲透到了私營企業中。

「即使是非公開交易的公司也在製作報告,以提高他們對潛在員工的吸引力,並展現出他們是言出必行的,」她說。

瑞士信貸 (Credit Suisse) 亞太區ESG證券研究主管Phineas Glover表示,推動ESG的第一大力量是大資產持有者:主權財富基金和政府養老基金。「他們有長期負債和更高的ESG相關風險敞口,尤其是氣候變遷,這已經滲透到證券交易所監管機構、董事的核心法律義務和政府。」

在亞洲,也有來自世界其他地區對ESG要求嚴格的壓力:如果ESG披露不充分,公司就有可能錯過融資,而歐盟和美國公司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以確保其供應鏈的合規性。

「擁有歐盟或美國客戶的公司向其出口商品,如今,他們的客戶要求他們至少獲得某些評級,否則,他們將被取消作為經批准的供應商的資格,」Leung說。

香港自2016年起,強制要求上市公司進行ESG報告,但隨著2019年的報告修正案於2020年生效,它建立了一個被廣泛認為是世界領先的ESG報告制度。「香港和新加坡爭相成為亞洲的綠色金融中心,這是一場競爭,」Glover說。

有跡象表明,中國大陸可能正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2021年5月,監管機構中國證監會開始諮詢,這可能會導致報告要求的大幅收緊,這可能使該司法管轄區在ESG披露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鑑於中國產生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這可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我審視中國市場時,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上市公司缺乏信息披露,」Glover說,「但自2016年以來,中國永續發展的發展一直在穩步增長,這只是下一步,ESG投資在中國仍處於起步階段,但存在巨大的成長潛能。」

除了所有本地上市規則之外,還有其他標準和評級系統的拼湊,這種碎片化對於公司和投資者來說會是一個主要問題。

「主要的挑戰是ESG沒有標準,但私人標準和管轄報告的要求激增,」貝利說,「缺乏一致性和兼容性。」

這是她的組織一直在研究的一個問題,世界經濟論壇與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合作,於2020年9月發布了標題為「可持續價值創造的通用指標和一致報告」的標題,這是ESG披露的通用標準。

「當有一百萬種不同的標準以不同的方式衡量事物時,公司不會認同,」Glover說,「而部分令人沮喪的是,這是一個新行業,人們正在接受這一點。」

對於如此複雜的公司來說,主要的負面影響當然是成本增加,事實上,這些額外的報告很可能成為一系列顧問、會計師和審計師的財富。

「很多公司不想要做出任何改變,他們對額外費用非常抗拒,」Leung說,「但也有一些公司明白不直面問題也不是辦法。」

挑戰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這一切都是新的,在許多情況下,傳統上保密的公司不太可能熱衷於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則是確定衡量標準。公司非常習慣於提供財務信息,雖然它可能非常複雜,但它主要是定量的:可以簡化為數字,但是,環境影響不一定是這樣。

「有一個根本的區別,」Glover說。「財務報告是一種結果,ESG通常是一種輸入。」

布雷格曼補充道:「你如何衡量溫室氣體排放?女性參與?員工待遇?如果你有報告標準,通常你希望它盡可能被量化。」

Credits

編譯  

Hayley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