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her and son walking after playing a game of basketball. Young man and teenage boy having fun, talking and chatting while staying fit, active
Cover Father and son walking after playing a game of basketball. Young man and teenage boy having fun, talking and chatting while staying fit, active

紐約時報暢銷書帶你學會如何面對青少年起伏不定的情緒!

《情緒化是種成長力》一書獻給面對青少年情緒起伏而不知所措的父母,幫助你接住孩子,陪伴他們度過家庭、課業、感情及社群媒體引起的情緒風暴。青少年強烈的情緒波動不是缺點,而是特質。引領孩子敞開心房,深入了解自己,練習表達並駕馭情緒,就能培養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都能穩定自理的心理韌性。如果家有青少年的你,常因為青少年起伏不定的情緒猶如未爆彈,無法預知何時會踩到地雷,更不知道如何拆解,時時擔憂情緒的風暴會壓垮孩子。青少年的敏感易怒、多愁善感都是正常的,不開心不代表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的重點是在適當的時間擁有適當的感受,並能有效地管理這些感受。

延伸閱讀:「心有多簡單,就有多自由」專家教你減壓練習、學會人生最大智慧是放下

以下書摘由高寶書版授權刊登

幫助青少年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

Tatler Asia
Father and son walking after playing a game of basketball. Young man and teenage boy having fun, talking and chatting while staying fit, active
Above 父母要幫助青少年學會相信自己的直覺。(Photo:Getty Images)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希望青少年能以這種重要的方式看待他們的感受:作為資訊的一部分。無論是痛苦的還是愉快的,情緒基本上都是用來提供訊息的。在我們度過每一天的生活時,它們時時會冒出來,提供有意義的回饋。我們的情緒會為我們提供生活狀態報告,並有助於我們制定決策。注意到與某個朋友共進午餐後,你感到樂觀與精力充沛,這可能會使你更想與那個人共度更多時光。意識到你害怕即將到來的辦公室派對,可能會讓你考慮今年是不是真的應該參加。與其把我們的情緒視為破壞性的勢力,不如將它們視為源源不斷的信差,可以讓我們了解事情的進展情況,這樣通常會比較好。

青少年通常不會這樣看待自己的感受。他們常常在從外界接收到的訊號以及來自內部的訊息之間左右為難,可能會懷疑自己的情緒究竟可不可靠,尤其是當他們的感受與同儕不一樣的時候。例如,一個青少女對她的朋友似乎可以接受的事情感到不舒服,比如說同學的壞話、試著吸大麻或蹺課;她也許會徘徊不定,試著釐清哪一邊才是對的。她會想知道,是她的朋友錯了,還是自己太緊繃了。

有時候,青少年在家裡可能會提起這樣的困境,卻會讓成年人感到困惑。你的女兒可能會以漫不經心的口吻隨口提到:「我班上的幾個女生蹺掉物理課,跑出去吃午餐了。」聽到一個青少年以如此隨意的語氣分享這種令人擔心的消息,可能會令人有點震驚。我們可能會這樣想:翹課是一件大事,更糟糕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似乎對此沒有意見。在開始說教之前,我們其實可以想想,孩子可能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種狀況,而且只是在假裝漠不關心,藉此打探我們的感受。這樣看來,嚴厲的說教或許不算最壞的選擇。我們的青少年至少會知道,她不是唯一一個認為她的同儕已經越界的人,即使她可能不會讓我們知道她的看法跟我們一樣。

不過,如果我們可以發自內心地問他們一個問題,這樣會更好。溫柔地問她:「嗯……那你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讓我們的孩子知道,我們對她同學的行為感到不太舒服,而我們懷疑她可能也有同感。現在我們就面向一個比較有希望的方向了。當我們對青少年表現出對他們的感受感到好奇時──尤其是圍繞著他們所開啟的話題──我們便是在邀請他們將情緒視為資訊的傳遞者,而且情緒值得信賴。當我們把青少年視為有深刻思考能力的靈魂時,他們大多十分樂意接納我們。如果剛才隨意分享八卦的青少年突然口氣一變,深思熟慮地回答「我想我是有點擔心她們」之類的話,請不要感到驚訝。

但是,如果你試過這種方法後,卻發現孩子沒有心思和你認真談話,那要怎麼辦?

確實,詢問她對同儕冒險行為的看法,很容易得到惱怒的回應(如果不是徹底暴怒的話)。就算你覺得自己碰壁了,也請不要絕望。以我的看法而言,這樣的對話就已經算成功了。當青少年在家裡提起同儕的愚蠢行為時,他們通常是在驗證現實,而我們揚起眉毛、明顯表達不認同正好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就算青少年因此生我們的氣。

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尋找機會,說明情緒其實能幫助我們度過日常生活的事實。忽視感受代表我們像無頭蒼蠅一樣。每當聽到家中青少年質疑自己在某些情況下很合理的感受時,我們都應該迅速向他們做出保證。「你的直覺是對的。」我們可以這樣說。「注意它告訴你的事,因為它幾乎總能讓你走在正軌上。」

讓青少年敞開心胸

Tatler Asia
Laughing positive pink haired teen girl talking with adult woman in eyewear, sitting on a coach
Above 讓青少年談論內心深處的情緒並非一直那麼容易(Photo:Getty Images)

到目前為止,這個章節都預設青少年習慣說出他們的情緒。但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假設。如果是那些極度重視隱私,即使我們看到暴風雨正在醞釀,也很少或從來不向我們提供任何內部資訊的青少年呢? 或者那些因為語言或學習差異,讓他們很難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和感受的青少年呢? 許多青少年都傾向將自己的感受隱藏起來,他們的父母花很多時間希望自己能更了解青少年的想法和感受。他們會把握機會傾聽、總結、同理,並幫助青少年讓情感字彙更豐富。大多數人甚至很歡迎孩子抱怨! 但是,他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學校怎麼樣?」

「還好。」

「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沒有。」

有什麼辦法可以克服這種沉默呢? 讓青少年談論內心深處的情緒並非一直那麼容易,但有一些策略可以讓對話更有意義一點。首先,我們要記住的是,青少年真的不喜歡被逼到尷尬的地步,尤其是守口如瓶的青少年。所以你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遠離這種困境。

其中一種方法是避免太直接提問。不要問「你覺得你的新教練怎麼樣?」,而是採取間接的策略:「大家對剛進來的教練有什麼看法? 他們喜歡她嗎?」不要問「你是不是很高興知道決賽會在寒假前舉行?」你可以試著說:「關於新的總決賽時程表,大家有什麼看法?」雖然我們當然更想知道自己的孩子對特定情境的感受,但還是可以把這當成一種勝利,尤其是對於比較安靜的青少年,至少我們讓他們願意討論某些情感的話題。雖然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讓青少年討論自己的感受,以幫助他找到情緒上的解脫,但如果能讓他們表達跟自己情緒有關的他人的情緒,可能會幫助對話更順利進行。

你也可以在和孩子沒有面對面時,將對話導向對你有利的方向。許多父母發現,在開車或散步時,他們和青少年進行的對話是最沒有防備的。當青少年不必看著我們時,可以更輕鬆地分享他們的內心世界。每當我想和女兒討論某個敏感話題時,我都會等到我們開車出去,然後再等到再過三分鐘就要到家的時候。我們倆都兩眼直視前方,再加上我女兒知道這個話題不會持續太久,這兩個因素帶來的效果讓我們有機會爭取到有意義的對話,就算很短也沒關係,否則這番對話或許根本不會開始。

另一種讓青少年不會感覺被拷問的方法,是要認知到,因為情緒本身太抽象了,所以本來就很難討論。問有關事實和事件本身的問題,例如「你今天有上美術課嗎?」是一回事,問青少年情感世界的細膩之處卻是完全不同的一回事。你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你看起來很沮喪,發生了什麼事?」然後你會立刻做好準備,打開接球手套、蹲下身,以準備接住他的答案。但是你的孩子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開口。這種延誤也可能受孩子的思考方式影響──他們是喜歡在形成想法時一邊說出想法,還是喜歡在說話前先在腦中充分思考完想法。除此之外,還有處理速度的問題──思考的速度因人而異,但這與整體的智力沒有密切的關係。考慮到這些因素,你會發現,想要向孩子詢問他可能正在經歷的某種模糊不清的情緒,你是不可能得到迅速又令人滿意的答案的。為了考慮到青少年所需要的思考時間,請在你提出問題後給他一點空間,再讓他回答。「你最近幾天似乎心情不太好。」你可以在週六早上對孩子這樣說。「如果你想在這個週末跟我聊聊,你知道我永遠都有空。」

還想找找其他方式,讓孩子們不要感覺被拷問,又可以更輕易地表達情緒嗎? 試著用簡訊吧。我一開始也是從朋友那裡學到這個方法的,她是兩個青少年的母親,兩個男孩都是很內斂的類型。她和我分享,她和兒子們最深刻又最觸及內心的對話,都不可避免地是透過訊息。有一次,她其中一個兒子有兩個科目在學期末拿到了低得出奇的成績,而我朋友和她丈夫試著和他聊聊發生什麼事。他一直告訴他們,他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他們就放棄和他討論這件事,直接上床去睡覺了。

「隔天,等他早上去上學後。」我朋友告訴我。「我傳簡訊告訴他,我們不會怪他,我們只是想要知道為什麼成績會是這樣。他回我的那封簡訊,是我這輩子收過最長的訊息。」在訊息裡,他說他因為那些成績感到很丟臉,也很難過自己讓他們失望了,同時很怕他們會生他的氣。我朋友和她兒子便開始來回傳簡訊,並用他們面對面時絕不可能做到的方式把這個話題給說開了。「在那之後,他傳訊息給我,告訴我他真的很感激我們的支持,還有他愛我們。我讀到的時候,都忍不住哭出來了。」我朋友有點靦腆地補充道:「我只是希望他能面對面和我說這些話。」

我完全不覺得我朋友有必要為這個故事感到尷尬。雖然想像別的父母坐在廚房桌邊和孩子進行漫長的談心時光好像很容易,但我懷疑這應該是非常少數的個案。我也這樣告訴她了,並說我覺得她找到了一個非常優秀的解決方案,而我希望有很多父母也開始使用這個方法。

仔細想想,透過簡訊的方式來討論某個非常敏感的情緒話題正是一個完美的方法,可以展開切中核心的對話,又可以讓孩子們避開被拷問的感覺。他們不需要看著我們,想花多久時間思考都行,寫下來的答案所描述的感受也許會比面對面所說的更加準確。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不願意開口的那種類型,下次當他看起來十分沮喪地出門上學時,試著傳個簡訊給他:「你早上感覺心情很不好,現在怎麼樣呢?」如果他給你一個有意義的答案,那麼恭喜你──幹得好! 請給他一個認可的回應。但是我想鼓勵你,請不要試著在當天結束前讓對話轉成面對面進行。從簡訊變成面對面的對話或許會讓孩子後悔對你敞開心胸,最後也許會封閉兩條溝通管道。

而如果你只得到一點點回應,或甚至沒有回應,也不要氣餒。在我的經驗中,青少年確實想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感覺,但他們想用自己的方式來說,而不是我們的。

承認並修復教養時的錯誤

Tatler Asia
Middle aged mother sitting on the bed with her daughter, listening to her teenage problems and trying to help her with conversation
Above 父母也會犯錯。(Photo:Getty Images)

想要孩子對我們說話,並努力促使這樣的機會發生,並不代表我們每次都能在他們開口時做出正確的事。感恩節後的某個星期二,我又再度被提醒了這一點。十四歲的珂瑞來到我的辦公室進行每週會談時,我從來沒有看過她這麼生氣。她激動得甚至連外套都沒有拉開,就直接坐在我的沙發上。她直挺挺地坐著,好像保持外套拉上可以讓她冷靜一點似的。

「發生什麼事了嗎?」我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怎麼了。

「呃啊!」她咬著牙低吼道。「感恩節最討厭了。」

「怎麼了?」

她頓了頓,深吸一口氣,感覺很緊繃,然後開始發洩她的怨氣。「我阿姨,就是我媽的姊姊,住在納什維爾,她感恩節的時候來我們家。我們本來很快樂的,感恩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我平常也很喜歡阿姨來我們家,但是在晚餐之後,我們在廚房收拾東西,然後她就問我,我和雷薩最近過得怎麼樣。他是我暗戀了很久的同學。」

我現在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

「我沒有跟她說過雷薩的事──是我媽說的。我簡直不敢相信! 我把我阿姨打發掉了,我就只說『喔,還好啊』,然後她就知道我不想提了。但我真的好不爽我媽。」

「我知道。」我說。「你有跟你媽說什麼了嗎?」

「沒有。我是說,她知道我在生氣,但我覺得,她好像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她邊說,終於拉下了外套拉鍊,並讓自己放鬆地靠在椅子上。

「但顯然很嚴重吧。」我同情地說。

「對! 我不敢相信我媽居然跟她說了。我覺得我一點隱私都沒有。」

「你覺得你要跟你媽媽說嗎? 你會讓她知道你有多生氣嗎?」

「大概不會吧。」她說。「但我可以告訴你,這是我最後一次告訴她我真正在意的事了。」


父母也會犯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就是把我們覺得平凡、無足輕重,甚至是很可愛的小事告訴別人,但對我們的孩子來說,那可能是機密等級的大事。像這樣的錯誤會讓青少年不再想對我們表達感受。也許你已經試過本章說過的所有方法,想讓孩子們敞開心胸──你已經讓他們不會感到像被拷問,讓他們決定分享的方式,也在他們想說話時保持專注,也盡可能讓自己在有機會時傾聽了,但你的孩子依然很猶豫要不要和你分享他們覺得重要的個人資訊。到這時候,你可以仔細想想,你是不是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事,把溝通的管道關上了。

如果你懷疑你現在的狀況就和珂瑞的媽媽一樣──不小心分享了一件應該保密的事,請和孩子真心地道歉吧。這麼做有兩個理由,首先,因為這是應該的。另外,這也是重新試著建立你與孩子之間信任的方法之一。怎樣才是有效的道歉呢? 研究發現,這通常包含六個部分:明確地說出你很抱歉、提出解釋、承擔責任、保證不再犯同樣的錯、試著提出彌補方式,並要求原諒。如果要為珂瑞的媽媽起草一份道歉聲明,應該要看起來像這樣:「我很抱歉我告訴我姊姊雷薩的事。我沒有想到你會介意讓她知道。但我現在知道,這個資訊不該由我傳出去。以後我保證會保密我們兩人之間的對話,除非我有你的許可,才會跟別人分享。我知道我搞砸了,而我希望你能原諒我。」

隔週,珂瑞來參加會談時,整個人放鬆了許多。她和平常一樣多話,我們的話題也回到了她一開始來找我的原因──她在交新朋友與保持友誼方面遇到的困難。她一邊跟我分享她週末的時候和一個美術班上相處得很好的女生出去玩了,而我一邊想著該不該提起前一週的對話。一方面,我總是傾向跟著客戶的話題走,讓他們決定怎麼利用諮商的時間。但另一方面,不提起上一次會談的內容,又會讓人覺得不體貼或是不用心,尤其是前一次包含一個強烈卻還沒有解決的主題時。

當珂瑞告一段落時,我讓她知道,我很高興她建立了聽起來很穩定的關係。接著我頓了頓,才說:「上星期,你跟我說你媽媽的事讓你覺得很煩。」

「噢,對。」她實事求是地說。「現在好多了。」

「怎麼說?」我問。

「她知道我對雷薩的事情很不爽,所以她自己提起了。我們討論了這件事,我也讓她知道,我不喜歡她告訴她姊姊我跟她說的事。我媽有點自我防衛,但是她懂我在說什麼。所以……我想我們沒事了吧。」

Tatler Asia
A father scolds his teenage daughter, who remains unrepentant, circa 1945. (Photo by FPG/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Above 過度自由地使用青少年與我們分享的訊息也不是唯一讓他們不再想和我們分享想法的錯誤。(Photo by FPG/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聽起來,珂瑞並沒有得到我推薦的完整六步驟道歉,但我也知道,她和獨自養育她近十年的媽媽有著穩定的連結,而我相信,這會幫助她們度過關係中這個小小的波瀾。

不管你有沒有「大嘴巴」(有些青少年會這麼說),我認為讓青少年知道和我們分享的事情會被保密,是個很好的策略。青少年會在一天當中搜集許多乘載情緒的資訊。知道他們能在家裡自在地分享這些細節可以讓他們放下許多重擔,而且也能幫助他們避免和同儕產生不必要的八卦交換。

當然,有些時候,孩子可能和你分享了一些必須被揭露的事,例如他的朋友不小心喝酒喝到斷片,或是某個教練的行為踰矩了。當你遇到這種棘手的狀況時,請壓下你心中的衝動,不要立刻就抓起電話,急著把孩子說的事情說出去。這樣基本上絕對會讓孩子後悔跟你提起那一切。除非有直接的安全問題,否則請先與你的孩子一起弄清楚要如何把這些資訊傳達到該去的地方。

還記得十年級生札克嗎? 當他正在約會的對象瑪拉問他他們是什麼關係時,他卻忙著打電動? 在他十一年級時,他也持續和我合作,而在那段時間中,他和瑪拉開始認真地交往了。他們越走越近之後,瑪拉和他分享,她有時候會有自殺的念頭,但她不覺得自己會真的這麼做。這樣的坦白當然讓札克很不安,而在失眠了幾個晚上之後,他終於告訴媽媽他為什麼睡不好覺,札克的媽媽想立刻打給瑪拉的父母,但是札克不想讓瑪拉知道他背叛了她的信任。在不確定該怎麼辦的情況下,札克傳了訊息給我,想知道我能不能幫他找出一個解決方法,所以他、他媽媽和我進行了一次三方通話。

等到他們讓我了解情況後,我便告訴札克,我也同意瑪拉的父母需要知道,但我同時補充,在我看來,要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不只一種。其中一種方法是讓札克告訴瑪拉,他關心她,並想幫助她得到應有的支持。要做到這一點,她就必須把告訴札克的事情告訴父母,如果她不能,札克就得親自聯絡他們了。另一種方法,則是讓札克或他媽媽打電話給瑪拉的父母。在我們談完之後,札克想選擇第一種方法,過了一週後,當我們再見面時,他便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

「瑪拉不是很想告訴父母,但她知道這樣做是正確的。她告訴我,她會自己告訴他們。」他說,儘管他信任她,但他也告訴瑪拉,如果她的家人能確認他們談過了,他也會睡得比較好。「她懂。我們講完後不久,她的爸爸就傳了一封簡訊給我,說他真的很感激我幫助瑪拉向他們敞開心胸。」雖然衝動地打電話肯定會比和孩子一起研究怎麼處理敏感訊息要快,但這樣做有可能會讓青少年選擇封閉自我。保持耐心並權衡其他選擇會讓我們做出正確的決定,而且不必關閉家中的溝通管道。

過度自由地使用青少年與我們分享的訊息也不是唯一讓他們不再想和我們分享想法的錯誤。青少年有時停止分享,是因為我們用評判性的評論回應他們受傷的感覺,例如當青少年因為被朋友拋下而感到痛苦時,我們卻說:「你為什麼還要和傑克一起玩? 你明明知道他馬上就會拋棄你了。」如果他們認為我們會說出類似「我告訴過你了」的話,以後可能就會守口如瓶。如果一個青少年因為買不起想要的運動鞋而生自己的氣,你卻提醒他,你認為他上次買鞋子花了太多錢,這樣的回答或許是事實,卻毫無幫助。

當青少年選擇封閉自己,而你知道是哪裡出問題時,請給他衷心的(完整的六步驟!)道歉。如果你懷疑自己在什麼地方犯了錯,但又不確切知道問題在哪裡,請盡量不要自我捍衛,而是按照這些方式,向孩子發出誠懇的呼籲:「我可以看出你不想和我討論你最在意的事。是不是因為我做過或說過了什麼? 我會這樣問,是因為我想修復我們的關係。」

Tatler Asia
Above 《情緒化是種成長力:青春期負面情緒≠負面影響,學會面對與掌控才是提升心理健康的關鍵!》。(Photo:高寶書版)

書名:《情緒化是種成長力:青春期負面情緒≠負面影響,學會面對與掌控才是提升心理健康的關鍵!》

出版社:高寶書版

作者:麗莎.達摩爾博士(Lisa Damour, Ph.D.)

達摩爾博士被美國心理學會公認為思想領袖。

她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著有《少女心事解碼》、《我們的女兒怎麼了?》。

她畢業於耶魯大學,並在密西根大學取得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

她發表眾多與教育和兒童發展相關的學術論文,也為《紐約時報》撰寫有關青少年的文章,是CBS新聞的定期撰稿人,也是Podcast節目「Ask Lisa」的聯合主持人。

她持續進行私人心理臨床治療,並擔任凱斯西儲大學舒伯特兒童研究中心的資深顧問,同時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

她與丈夫和兩個女兒住在俄亥俄州的沙克高地。

譯者介紹:

曾倚華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畢業。

喜歡看書,喜歡寫作,走上翻譯的路是最大的驚喜。

部落格 esther81828wwr.pixnet.net/blog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