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许鞍华在香港演艺学院,她于1997年获颁授荣誉院士。Maison Margiela衬衫,Jil Sander裤子,均在Joyce有售。 Lifansze耳环,许鞍华自己的手表和运动鞋 (照片:Raul Docasar for Hong Kong Tatler)

许鞍华花了四十载时光,讲述香港被忽视的人们的故事,如今她在事业上取得的非凡成就,也记载在纪录片《好好拍电影》之中。

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将代表终身成就奖的最高奖项金狮奖,授予香港导演许鞍华​,她踏上舞台,以谦和、自嘲的方式吸引住全世界的目光。许鞍华身穿标志性的极简主义服饰,黑色西装外套和白色府绸衬衫(这次的品牌是Prada)、圆框眼镜、纯黑色运动鞋和左耳的单只闪亮耳环,她在发表感言时没有过多的谈到自己,更多的是她的家。

「单纯的感谢,已不能充分表达我的感受,」许鞍华说。 「你不知道,这给了香港人什么样的鼓励。」

从很多方面来说,那一刻完美地诠释了许鞍华电影路上的本质。香港是许鞍华长大并生活了大部分时间的城市,她的作品反映了对香港的终生情怀和欣赏,以及观察所有事物的敏锐眼光,能抓住所有细微的差别。她的相机记录下了香港最被忽视的人,一些最有力、最坦率的故事。

谈到这座城市,许鞍华说:「它给予我教育和奖学金,让我在伦敦学习电影。它给了我生活经历和机会去工作并找到满足感。」

「我甚至珍惜曾经遭受过的痛苦,和遇到过所有那些既疯狂又酷的人。」她补充说,并在舞台上承诺支持当今追求梦想的年轻电影人。

 

Tatler Asia
Above 许鞍华在今年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金狮奖(照片:Vittorio Zunino Celotto/Getty Images)

保持谦卑

尽管许鞍华在事业上取得瞩目成就,这位广受欢迎的导演习惯回避与电影行业相关的浮华和魅力,以及狗仔队和记者。这次她回港后罕见接受的采访中,也是她在自七月份开始收到了几轮的邀请后,才最终答应下来的。起初她表现的有保留,直到回忆起在威尼斯的那一刻,脸上才突然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我很开心,」她说。 「就是这么简单。」

威尼斯之后,许鞍华将推出新作《第一炉香》,这是她第三度改编张爱玲的作品——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炉香》,淋漓尽致地描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香港,讲述上海女中学生葛薇龙到香港后沦落为交际花的故事。电影首支预告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全球首度曝光,预计将于明年在香港和中国内地上映。

今年12月,香港电影发行公司Golden Scene将推出由资深美术指导文念中执导的纪录片《好好拍电影》 ,细腻呈现许鞍华的一生和数十年的职业生涯。以许鞍华在工作中的幕后花絮,以及采访她身边的人为特色,这将是第一次有作品揭示许鞍华的个人生活和她的灵感来源,这是她很少透露给外界看到的一面。

「我只想拍电影,」许鞍华说。「我认为我的故事不值得那么多戏剧,这让人很尴尬。」然而,当提到电影制作这个话题时,她就软化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她很享受自己的成就终于得到认可的重要性,而不是被男性同辈掩盖。

「在电影制作行业,男性导演多于女性导演。以女性身份赢得这个奖项,为女性导演带来了更多的报道和回响,反过来,我们也会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认可,」她说。「但是天哪,我希望不要有太多关于我的宣传,这样我很难专注工作。」

Tatler Asia
Above 照片:Raul Docasar for Tatler Hong Kong

几天后到达湾仔香港演艺学院拍摄照片时,许鞍华看起来有点难以捉摸,她向Tatler的编辑团队快速打招呼说「很高兴见到你」,之后便冲过去开始拍照。但她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因为在她 42 年的导演、制作电影和电视连续剧的职业生涯中,人们可以看到她无畏的性格,这些电影和电视剧揭示了香港一些最明显的社会问题。她坦然接受禁忌话题,包括性别和年龄,并将她的镜头集中在难民、家庭主妇和家庭佣工身上。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导演Alberto Barbera在宣布奖项结果时,称赞许鞍华能够以电影制作中罕见的敏感度和复杂度,将重要的社会主题融入到个人故事中。Barbera说:「她不仅捕捉到了这座城市的具体方面和对香港的想象,而且还把它们转换成一个普遍的视角。」

纪录片导演文念中被许鞍华的故事所吸引,因为她的人设很好地代表了这座城市。「许鞍华是香港的环保人士,」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她记录了香港人民、景观和社区的多样性,例如美孚和天水围,以及当地人面临的生计问题。」

许鞍华的电影在本地和国际上都获得了认可: 2014年第71届威尼斯影展非主竞赛类闭幕影片《黄金时代》 ,她曾三度获得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在本地,她曾六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香港电影金像奖至今只有两部大满贯作品,均出自许鞍华之手,分别为第15届的《女人四十》和第31届的《桃姐》,同时获得最佳电影丶最佳导演丶最佳编剧和最佳男丶女主角。

许鞍华于 1947 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她的父亲是一名政府官员,驻扎在当时旧称的满洲奉天,遇到了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是一名日本人。1952年,许家举家迁往香港,搬进北角最古老的公共屋村的一套公寓。

在孩童时代,许鞍华就是一个狂热的读者和电影迷。 「我对拍电影不感兴趣,但我喜欢看各种各样的电影。」她说。

「婆婆带我去澳门看粤语片,爸爸每周日去香港教堂后,都会带我去电影院看早场的动画片。我喜爱《猫和老鼠》(Tom and Jerry)。」到了小学时,许鞍华喜欢上了美国的冒险电影那种刺激的感觉——「那些人在法国城堡里斗剑」,但到了中学和大学,她被邵氏影城的历史国语片所吸引,邵氏影城在1980年代曾经是全球最大私营影城。

Tatler Asia
Tatler Asia
Above 《好好拍电影》海报(图片:《好好拍电影》提供)

大胆开端

许鞍华对讲故事的热爱,令她选择在香港大学修读比较文学,在那里她发现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这是一种战后运动,倾向创作前卫的、艺术性、知识性的、具有挑战性的主题,与简单而娱乐化的好莱坞电影潮流相反。在许鞍华写完关于法国小说家兼导演Alain Robbe-Grillet的论文后,教授建议她攻读电影研究生学位。

七十年代初期,香港的电影制作课程并不多。有抱负的电影制作人选择到西方国家学习,许鞍华到了伦敦电影学校,在那里学习了美国和欧洲风格的电影。香港导演高志森当时仍是许鞍华的学生,他在访问许鞍华时,将她与徐克丶吴宇森等同期的十几位1970年代後期的年轻电影制作人,称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人物。

这些新导演摆脱了主导主流的喜剧、动作和功夫片模式,为王家卫等未来十年出现的导演铺平了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王家卫说,是霓虹色调和模糊的摄影效果,而关锦鹏的电影则把香港和上海的大都会魅力与国际艺术风格相结合。

不管这个「先锋队」相关的名气和影响力,许鞍华不愿将自己视作其中一员。她曾经在 2010 年说:「我不喜欢(香港新浪潮的想法),因为我认为特定的归类抹杀了我的个性。」许鞍华低调的拍摄手法,与王家卫为大屏幕设计的大胆视觉风格截然不同,这意味着她在镜头背后的实力偶尔会被忽视——有时候甚至连她的家人也是。

「即使是我的弟弟,到了现在仍然不相信我是一名导演,」许鞍华笑着说。「他说导演应该有摄影技术,但我拍的照片很糟糕。」在《好好拍电影》中,许鞍华回忆说,她在街上随便拍了几张照片,后来才发现胶卷是空白的。 「我忘了取下镜头盖。」她仍然是笑着说。

在王家卫 2000 年的作品《花样年华》中,狭窄的小巷和黑暗的楼梯,通过浪漫的调色和摄影机角度,变得更加忧郁;而在许鞍华镜头下,街市和公寓楼如实呈现,显得单调、局促而平凡,但并不一定是有失尊严的。

她在 2008 年广受好评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中,讲述了一位单身母亲(鲍起静饰)在新界区天水围作为超市员工,过着平凡的生活,该地区由於自杀率高企及偶尔发生的伦常惨剧,被形容为「悲情城市」。这部电影平淡无奇的情节与其非电影视觉效果相似,本地影评人将其描述为「对生活韧性的致敬」。

许鞍华的风格是尽量贴近现实,真实取景拍摄,她是最早在电影中加入真实居民和路人场景的香港导演之一,例如 2011 年电影《桃姐》中的深水埗老人院,和《天水围的日与夜》中的天水围购物中心。

“I always return to simple and emotional films about ordinary people. Theirs are the stories that touch my heart”

- Ann Hui -

创作热情

许鞍华解释了几十年来在香港的生活,如何让她得以观察到香港社会的变化,并对一些貌似平凡、被忽视或平淡的故事产生强烈感情。在她早期的事业生涯中,她采访了一群边缘化的越南难民,他们为了1978 年的香港电台节目《狮子之下》而逃离家园的战乱,这启发了她的灵感,在 1982 年拍摄电影《投奔怒海》。「表达情感或信息的冲动,是一位导演想要拍电影的首要原因。」她说。

许鞍华承认,她拍摄的关于普通女性的非浪漫电影总是一场赌博。 「虽然我的一些电影出乎意料地成功,但我从来不知道我的观众的接受程度如何,但我从不为了拍电影而拍电影。」她说。

电影制片人施南生自 1978 年就成为许鞍华的朋友,当时他们在制作香港电台标志性剧集《狮子山下》的其中一集时相识。关于《桃姐》,施南生说:「它没有使用花哨的技巧,却具有如此强大的普世价值,引起了全世界观众的共鸣。这部电影很悲伤,但在某种程度上令人振奋。它幽默地呈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生价值观。」

许鞍华特别重视她拍的电影,花了 17 年时间才完成拍摄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半生缘 》,她从1980年已经开始。许鞍华解释说:「我当时没能在上海拍摄,弄一个摄影棚拍摄似乎不适合我。所以我一直等到1997年,更多的人回到内地拍电影,制作组问我有没有兴趣,时机和条件都刚刚好。」

许鞍华说,她曾多次遭到拒绝,因为她真的很想拍摄现实的故事,这也是她没有寻求长期合作制作公司的原因之一,但她偶尔会接拍更大型或更商业化的电影,让自己渡过难关。

「我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导演,很难取悦。我的团队必须像我一样敬业和勤奋。他们不能抱怨,赚取的回报很少,」她严肃地说着,却忽然笑了起来:「说实话,谁会和这么难搞的人一起工作?」

Tatler Asia
Above 《桃姐》海报(照片:Alamy/Argus Illustrated)
Tatler Asia
Above 许鞍华和主演《桃姐》的刘德华和叶德娴

家是灵感泉源

这并不能阻止许鞍华讲述她真正喜欢的故事。 「如果投资者不喜欢这个想法,我就暂时搁置,它不会被浪费的。」她说。她当然不乏创意:她从五岁起就住在香港,她在这个家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灵感。

「有很多事情是游客不会注意到的,除非你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走在街上看到熟悉的面孔,最棒的奶茶店,或是促销季的开始,是一种很棒的感觉。」许鞍华说的让人联想起她 1995 年的黑色喜剧《女人四十》,里面为了买鱼讨价还价的家庭主妇角色。

在这部电影中,萧芳芳饰演一个困在没有前途工作中的女人,她被迫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在研究《女人四十》的过程中,许鞍华开始更加关注年龄的问题。「我 当时 48 岁,之前并没有想太多关于衰老的事,但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老年人所经历的问题。」她说。

衰老的话题在《桃姐》中再次出现,以一位名叫桃姐的老年前家庭佣工的视角,目睹其他人在她居住的养老院抛弃亲人。许鞍华对衰老的讽刺幽默的演绎,传遍威尼斯,她在演讲中引用了诗人Dylan Thomas的一句话,「不要温和地走进那良夜」,然后补充道,「也许在我不能走上这个舞台亲自领奖的紧急关头之前,威尼斯电影节给了我这个奖项」,引起哄堂大笑。

73岁的许鞍华远远还未打算退休。 在《第一炉香》之后,她有几个电影项目正在筹备中,不过她对具体细节守口如瓶。但是,了解许鞍华的话,就知道有更多平凡的故事,要从最平凡的地方讲出来。

「归根结底,我总是回归到拍摄有关平凡人,简单而感性的电影,」她说。 「他们的故事触动了我的心。」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