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香港藝術家林嵐(Jaffa Lam)的裝置作品《推車派對》(Trolley Party) 。(Photo:Courtesy of Axel Vervoordt Gallery)

今屆2023 Art Basel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是自2019年以來最強勁、最具規模的香港展會。面對廣大的展廳與龐大的展品數量,入到場內失去方向感也不出為奇,一時無頭緒不知道怎麼逛好?不妨多留意「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的大型裝置作品,今年一共展出14大型裝置作品,在忙於拍照打卡的同時,不妨多了解這些藝術家以及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

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香港展會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今年將會以14件震撼人心的作品回歸。由悉尼Artspace行政總監及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澳洲館策展人Alexie Glass-Kantor第6度擔任藝聚空間策展人,以「此刻.當下」(This present, moment)為主題,帶出如何透過藝術活在當下,與人相聚並互相維繫的訊息。於展出的大型裝置作品中,其中的13件會於Art Basel會展場內展出,另一件由美國藝術家Awol Erizku創作的藝術裝置《重力》則於展會場外的太古廣場展出。以下介紹8件於Art Basel會展場內展出、並值得注目的大型裝置藝術作品。

香港藝術家楊沛鏗(Trevor Yeung):《屋簷下的擁抱先生》

香港藝術家楊沛鏗的藝術作品《屋簷下的擁抱先生》(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楊沛鏗以植物來擁抱人類進程,以及彼此關係間微妙又直觀的聯繫。《屋簷下的擁抱先生們》由13棵懸掛的發財樹組成。彷如凝固在半空的片刻,頭頂的發財樹喚起了我們在全球疫情中被封城的群體經歷;這件作品提出在被隔離和惴惴不安之中人與人的互相依賴,展現出一種集體的緊張和無力感,也象徵了團結和韌力。

Tatler Asia
Above 楊沛鏗,Mr Cuddles Under the Eave (2021),「第六屆Future Generation藝術獎」展覽現場,平丘克藝術中心。圖片由藝術家及刺點畫廊提供。

香港藝術家林嵐(Jaffa Lam):《推車派對》

香港藝術家林嵐以具合作性及社會性的創作而聞名。林嵐以香港的歷史結構創作出一件全新的場域特定作品。藝術裝置《推車派對》(Trolley Party)以這個城市丟棄的廢料製作,由14米的拼布和六個手推車座位組成。在與香港紡織業傳統業者緊密合作的過程中,喚起了林嵐對勞工及消費主義的思考。通過轉化回收材料的本質,她創造令觀眾可以聚集的庇護所。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香港藝術家林嵐(Jaffa Lam)的裝置作品《推車派對》(Trolley Party) 。(Photo:Courtesy of Axel Vervoordt Gallery)
Photo 2 of 2 香港藝術家林嵐(Jaffa Lam)的裝置作品《推車派對》(Trolley Party) 。(Photo:Courtesy of Axel Vervoordt Gallery)

加拿大雕塑藝術家David Altmejd:《向量》

David Altmejd創作的《向量》(The Vector)是一個頭頂長著野兔耳朵,以瑜珈姿勢屈膝而坐的人物造型。他巨型的耳朵延伸至高聳的上空,而前面這個通向野兔洞穴的入口,似乎就是以製作這個人物的物料挖掘而成。這種荒誕的場面令人想起人與動物、有形與虛幻、腐朽與再生之間的轉變。

Tatler Asia
Above 《向量》,2022,大衛.阿爾特米德,圖片由藝術家及白立方藝廊提供。

韓國藝術家金泓錫(Gimhongso):《沉默的孤獨》

由韓國藝術家金泓錫(Gimhongso)創作的《沉默的孤獨》(Solitude of Silences),作品包括七個頭戴動物面罩的人形人物,他們象徵了現代社會不同年齡和職業的人。這些「表演者」就如他們旁邊標示的描述般,其實是有著不同外型性格的人體模特兒。似俏皮幽默的人物似乎有著隱藏的目的,講述了我們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法。

Tatler Asia
Above 金泓錫《沉默的孤獨》(貨車司機),2017。照片由Chunho An拍攝、圖片由藝術家及Kukje畫廊提供。

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The Wine Dark Sea》

由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創作的《The Wine Dark Sea》,是她作為墳墓製造學徒經驗的延伸。裝置由76塊大理石雕塑組成,體現一種劇場構作,以紀念2016年在澳洲發生的瑙魯文件洩漏事件。藝術家將文件中與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相似的字句配對,然後將這些字句雕刻在大理石上。這個裝置也有著一種普遍性,因為它關注了戰爭對身體帶來的殘害,以及那些因為無處不在的鬥爭而流離失所,需要庇護的人們。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4 由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創作的《The Wine Dark Sea》,是她作為墳墓製造學徒經驗的延伸。(Photo:Saul Steed)
Photo 2 of 4 由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創作的《The Wine Dark Sea》。(Ph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avuz Gallery)
Photo 3 of 4 由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創作的《The Wine Dark Sea》。(Ph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avuz Gallery)
Photo 4 of 4 由烏克蘭藝術家Stanislava Pinchuk創作的《The Wine Dark Sea》。(Photo: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Yavuz Gallery)

台灣藝術家徐永旭(Hsu Yunghsu):《2019-37》

台灣藝術家徐永旭以黏土作為主要材料,在一個繁複並講求體力的過程中,他不斷進行流動、延展、重複和堆疊的動作。對他來說,製造的過程猶如一場表演,並可以從作品表面的痕跡捕捉到他的身體律動、DNA和指紋。當軀體消逝已久後,殘留的烙印仍然保留在過去和當下的意識之中。他創作的《2019-37》中的每件作品都由細小的單位組成,就如由細胞結合而成的複雜生命。

Tatler Asia
Above 徐永旭《2019-37》,2019,瓷土。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 2018 HSU Yunghsu

西班牙藝術家Carlos Aires:《Like Tears In The Rain》

西班牙多範疇藝術家Carlos Aires帶來了一個概念挑釁的全新藝術裝置《Like Tears In The Rain》,他利用撕碎的舊版歐元,在地上形成眼前的奇觀異景,使我們憶起那些在作品中使用並破壞金錢的達達主義藝術家。藝術家以一種既具破壞力,又可再生的行為,在這件作品中進一步將這些鈔票貶為碎屑。「究竟資本的面貌該是如何?我們看重的是甚麼?我們該如何利用這種價值?」這些都是藝術家希望通過作品帶出的題問。

 

 

Tatler Asia
Above 西班牙藝術家Carlos Aires《Like Tears In The Rain》(局部),2023,碎歐元紙幣。圖片由藝術家和Sabrina Amrani提供。

概念藝術家傅丹(Danh Võ):《無題,2021》

現居柏林的藝術家傅丹的作品時常喚起移民和融入社會的經歷。《無題,2021》(Untitled, 2021)是一個包羅萬有的空間,從地面的大理石平面到置放於其之上的三個雕塑,觀眾放眼目前的景觀全是作品的一部分。留白的空間維持了各部分的和諧。運用迷人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展現物件在時間和空間的流動,思考過去如何滲透當下,以及當下如何影響未來。

Tatler Asia
Above 傅丹《無題,2021》,2021。圖片由Massimo De Carlo及藝術家提供。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