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配套式逐漸走向成熟的設計發展,台灣室內設計產業也面臨著本質上的改變,現任陽明交通大學教授龔書章以敏銳的視角提出深刻的時代觀察,也期待著未來住家在所謂的「泡泡理論」中長出獨特、有意思的生活空間。

成熟的配套等待翻轉思維

龔書章提及,20年來,台灣室內設計的發展在亞洲市場中相當成熟,尤其是居家設計,然而近十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少子化、數位化與共同生活方式的需求增強,整個世代產生新的轉變,過往房地產市場所提供基本三房兩廳格局開始躍進,人們對於共同生活的本質也有了清晰的思維,開放空間、彈性空間蔚為主流,於是傳統客廳為空間的重心也轉向廚房與衛浴的設計,疫情後更是如此。

疫情翻轉整個世界,「變」成為人們生活不變的真理,因應快速變動的社會,無論是對家的定義、生活風格的多元性與需求都早已產生質變。然而,對台灣室內設計產業而言也需思考另一個問題,「台灣中產階級跟知識份子不少,在知識普及化下的理性思考反而越來越趨向一種理性化,從格局、開放式廚房、臥室內配置更衣室與衛浴,形成一種成熟的配套。」龔書章如此說道。然而背後所顯示的,卻是一致性而缺乏新意的設計,讓龔書章感受到這五年來台灣越來越成熟的設計反而成為弱點。「你幾乎無法分辨這是誰做的」。尤其,目前台灣室內設計師所面對的對象大多停留在80年代前的中產階級(這牽動著高房價、低薪問題),此世代正處於剛成家的十年的階段,與90年後世代正好有個斷層;反觀全球所面對的是2000年後出生的Z世代,「這個世代是高度網路的世代,擁有完全不一樣的生活觀與思考模式,對於空間與時間的關係變動性強,追求自我與獨特的個性。」龔書章說。尤其,觀察中國這二十年來快速發展,從早期過度裝飾、再到向台灣室內設計界學習與交流,直到現在已經可見到他們有許多新的想像與可能性。

Tatler Asia
Above Photography by Eason Yu

泡泡理論 長出同溫層共有的價值體系

也因為Z世代具有強烈的創業與追求自我的精神,龔書章期待的是業主群有著本質性的改變:「你會發現年輕業主不屈就父母或他人,在中國20至30歲的自主能力甚至勝過上一代。目前反映在工作面向是如此,未來則將反射到生活空間,而這已經慢慢發生了。」在台灣發展較慢主要是來自於這些年輕業主尚未是主力市場,然而室內設計師還尚未適應這快速的變化,我們常見的案例總是設計師建議的風格與喜好,而非業主個人意識,「可是這種住家沒有溫度、沒有自己的品味,雖然是好的空間,可是卻不見得是好的住家,當然這背後牽涉著業主對於設計美學的想像過於單薄,容易流於樣品屋的制式風格。」

在擔任眾多設計競賽評審的龔書章,也發現未來住宅的另一趨勢,則是強烈的「風格自主性」,空間更為自由而沒有界限,拋開住宅風格的定義,而回到展現個人風格取向。「也許你會看到很極簡的空間,古典復古的家具、手工藝品等等裝飾軟件的疊加。」此外,新世代的委託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關係也將慢慢改變,合作上尋求信任的朋友開始,包含住家、小旅館、餐廳等等,這些擁有同樣價值觀、彼此跨域的朋友們一同共創設計;同時在數位化的發展下形塑可利用快速組件中,找出可發揮的面向。「這就像是泡泡理論,在專業之外,設計師對於生活對藝術有更多的理解,找到有相同價值觀的同好,一起變成夥伴,也許未來設計師能發揮的比例僅剩三分之一(三分之一模組、三分之一業主),但充分理解並轉化則會長出獨特而有意思的空間。」

龔書章以宏觀的方式做一個當代時代觀察者,他認為在疫情中所面臨的挑戰,從大到城市、交通,再到私人住宅,「未來世代的關鍵課題是如何讓家重新建構一個不同時間的空間分享值,隨著工作、家庭與生活的需求空間產生變動性,根據不同時間重新建構空間的定義。」這也呼應了聯合國SDGs所談到的永續發展目標中,其中一項是關於《健康與福祉》,家庭療癒系統的建立牽動著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連結,持續保有居家生活的豐厚與溫度。

Text by Celia Liao

Photography by Eason 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