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廖偉立建築師 /人物攝影: Lifan Hsu

走進建築師廖偉立位於台中的辦公室,質樸寫意的空間如同電影片場,滿載著手寫的佳句、手繪畫冊、和照片收藏等充滿記憶溫度的陳設,建築模型層層堆疊入口處,極具生活感和文人意象。獲獎無數的他,多年來除了對於美術館、教堂等公共空間的精彩擘畫,他也回歸到「家」作為所有建築設計的發想源頭,為人、自然和土地之間的關係,構築出超脫塵俗外的心靈歸屬。

家,對廖偉立而言是宇宙、聚落與城市的融合,建築是一種尋找關係的過程,包含歷史、土地和自然的關係,而設計的發想就是從對居住和內容的再定義。他認為建築很重要,因人可以透過建築來連結人與自然。

而建築物也沒有貴賤,他在思考建築時希望能創造出「場所感」,台灣位於歐亞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是坐擁豐富林相的美麗島,他也希望自己的建築能使用多元的材料,反映出台灣多元的文化和駁雜的生命力,台灣的都市型態也如同雜木林般,如此環境也養成了我美學的思考,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五感包含觸感、味道、感覺等,希望建築中也能引發許多情節在其中,並且有敘事性,其中的空間、結構、材料等,都可以有所對應其中的人與環境。
 
家的建築也像是一個機器,可以去連結人和自然,隨著四季和日夜等會有不同感覺,好的房子是有生命的,是會和人、環境和自然作對話。自然裡面的光、風和雨很重要,能夠成就好的「風水」,和人、自然神和文化等都會對話,層次很多, 不只是看表面的漂亮,而是可以感受到那個氛圍和場所感。

Tatler Asia
Above 人物攝影/人物攝影:Lifan Hsu

居家設計應有神聖性

廖偉立過去設計很多教堂空間,光因有神聖性因此扮演重要角色,他希望建築能有神聖性,居家空間也不例外,不只能安身,還能立命,因為人一輩子在家中成長。他是一個強烈的有神論者,從現代主義之後大家信仰都瓦解了,如此便沒有根,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容易汲汲營營。
 
但他不只觀察天地宇宙,同時也是在建構一個宇宙,他認為人還是需要有所依歸。如今許多神話消失,變得很虛無、少了很多根深蒂固的儀式,例如古代的人結婚都繁文縟節,節慶的儀式也都有意義,可以促進許多社群互動。他認為住家不該只是看美觀和舒適性,還要注重鄰里關係和交流。

Tatler Asia
Above 苗栗韓舍打破自然與人的界線,優雅引光入室。/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苗栗韓舍讓居家空間也具有神聖感。/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戶外公共交流空間是重點

在城市中,居家空間大部分都是房間為主,但廖偉立提到陽台、露台也很重要,即使在高樓層也能把這些空間延伸出去。因為建築除了動線和房間,應該有一個半戶外的空間讓都市人可以喘息,人在城市立面最缺乏的就是人和自然的關係。

此外,和鄰居的關係也很重要,不要一出門就是大廳,居民見面沒有可以交流的空間。他認為一棟大樓即應該有一個社區中心自成一個鄰里街區。建築師也不需要做太多,而是應該把一個大樓框架出來,剩下就讓居民自己去「長血長肉」,形成一個空間聚落。
 
在台灣很多時候礙於法令限制,加上地狹人稠連走路的空間都沒有,像是在西班牙、日本因有許多可以停留之處因此走路很愉悅。可以考慮將一、二樓挑空,讓很多公共設施得以設立,並可以建造一個大樓廣場,並將花園穿插其中降低嘈雜感且更接近自然。

Tatler Asia
Above 陳宅使用大量自然媒材營造出空間的暖意。/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東眼山公廁打破建築結構型態,讓風和光恣意穿梭。/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透過中介空間創造場所感

在廖偉立眼中,設計師最大的專業就是把業主裡理想往前推進,最好的建築是能依照業主的生活習慣做調整,生活和房子都需要去維護,房子也有生命會「生老病死」 ,好的房子是可以禁得起時間考驗,時間越久會越有生活感。
 
相較過國外,台灣的居宅裝修太多,因此當他設計大樓會把室內裝修降到最低,因為業主本身也會改變,人、建築和自然的「時間感」不一樣,所以在居家上面不要太多裝修,要有彈性不然久了也會膩,且要思考傳給下一代時要如何使用。
 
台灣許多東西太快速轉變因此「場所感」消失了。他的建築就是一種「慢建築」,常會把中介空間和時間拉長心就可以沉澱下來,自然地產生對話,並且可以更聚焦在看建築,轉換在裡外之間,得以放鬆,如同設計身體的動作與節奏,經營空間也能夠創造心情起伏的轉折,可以感受不同的「過程」。如同教堂與美術館,他覺得外面是一種較「俗世」的空間,中介空間如同東方的「遊園」概念,可以感受其中的曲折、疏密,感受風拂過臉龐和鳥語花香,皆是一種對話關係。
 

Tatler Asia
Above 毓琇美術館大量的中介空間,讓人得以身心沈澱。/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毓琇美術館中介空間如同東方的「遊園」概念。/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媒材的本身沒有好壞

而在媒材使用上,廖偉立認為材料本身沒有什麼好壞而是要如何去使用,除了一般人對原生媒材如木材和泥土等使用,玻璃、磚、混凝土也很好。其中,他覺得木材是一個很好的材料, 除了顏色溫暖有質感,還可以聞到味道。住家的家具設計不用太制式, 懶惰時可以隨便躺,室內的家具也偏好使用木頭,許多是自己手作。

Tatler Asia
Above 德光教會使用大量光影元素,營造出空間的神聖感。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德光教會透過木材體現出空間暖意。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喜歡具有儀式感的手感元素

廖偉立特別喜歡手感,過去也喜歡自己畫圖,工業化和電腦化是現在避免不了的趨勢,影響了整個狀態。他認為現在的人為了方便快速,連賺錢、感情都強調快速,沒有停下的時間。但是儀式其實很注重要,沒有了信仰理念等變得很虛無空間,沒有真正的信仰,例如思考為什麼要當建築師 ? 但他提到像他這樣類型的建築師如今很少了。

Tatler Asia
Above 廖偉立建築師在辦公室牆上貼上了許多有感動的名言佳句。/人物攝影:Lifan Hsu

人和建築都在說話

之所以想當建築師,廖偉立是希望用他的才情、人格做出好的作品並影響這一代。沒有堅持就走不下去,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就跑掉了,尤其利潤很微薄、但是投入時間多, 但他覺得自己這樣活著比較有意義。
 
杉本博司曾說「建築師可以抵抗現實到何種程度,就能證明自己是何等一流的建築師。」他以前的老師王鎮華曾說過 :  「人和作品其實都在說話,以實體呈現的話,有人說了一輩子的話,死了以後,發現什麼也沒說。」一輩子如果連一個作品都沒有是很可怕的事,他認為建築師應該誠懇地面對生活,知覺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到建築的信仰,要問自己「為什麼要當建築師 ?」他常不斷問自己這些事, 但永遠沒有標準答案, 對他來說建築只能接近永遠無法到達,就像是理想國一樣,任何一個人都一樣。 

Tatler Asia
Above 礁溪教會沒有大量的裝潢,低調簡樸的空間讓人感受心境詩意轉折。/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Tatler Asia
Above 礁溪教會/照片由 AMBI STUDIO提供

堅持理想力抗現實困難

回顧建築之路他沒有後悔,只是傻傻地做, 廖偉立覺得能面對自己還是最重要,自己還是最重要的敵人。當建築師有點像當導演,有很多人會和你配合,但是你是是投手, 因此他覺得建築團隊很重要,導演更重要,才能拍出一部好電影。不只人在表現建築,建築也在表現人, 建築會反映出人的修養、態度、信仰和見聞。

雖然人都會有軟弱的時刻,但是要如何去抵抗現實 ? 詩人里爾克曾說:「有何勝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理想要透過現實才能夠實現,但毅力和做人都很重要,建築是才情、毅力、人格的一種展現。此外堅持也很重要,要看能不能堅持到最後。

延伸閱讀:獨家專訪!豪宅御用建築師李天鐸解析「大隱於市」設計重點:「真正的尊榮花錢買不到,譬如放鬆、自然和看不到的心靈感動」

延伸閱讀:【2022亞洲最具影響力人士】 華人女性建築師之光張淑征專訪!不走常規的建築之路:「不專一,也不是不好的事。」

延伸閱讀:獨家曝光!專訪吳書原:在天母屋頂種下60種植物,將200年古樹和異草「野」成一片天堂

中文原文出自 Tatler Homes Taiwan 十二月號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