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TMI共同創辦人同時也是舊振南食品總經理Richard分享,他長期觀察台灣農業與食品產業,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台灣的稻米的消費量逐年下降,小麥消費年則逐年成長,甚至已有呈現死亡交叉的趨勢。Richard對於台灣人逐漸消失的米食魂深感憂心,又發現消費者對於麩質過敏的問題日益關心,在友善土地、飲食環保逐漸成為飲食界的顯學時,Richard也希望能透過創新為台灣米食注入新的能量,翻轉一般消費者對於米飯的刻板印象,讓吃米變得簡單,成為一種從台灣出發的新食尚,更能以健康自然出發,串來在地產業鏈,提供消費者最真實無負擔的米式風味,在打造米食文化的永續飲食工程之外,提高台灣稻米的自給率。
同為EATMI共同創辦人Joe在歐式烘焙業20多年,整日在麵粉堆裡打滾的他,竟然擁有對麩質過敏的體質,因此,他從不能好好享受自己所研發的各式歐式麵包。Joe分享麩質能為麵包帶來深受消費者喜愛的Q彈口感,在投入米食烘焙創新時,如何創造出消費者所喜愛的味覺體驗是他最大的目標,困難度卻也超出他的想像,足足花了三年的時間,終於研發出「米包」這系列的產品,當團隊試吃脫口而出這比生吐司還濕潤有口感時,他知道終於成功了,這100%由台灣蓬萊米所製作的米包,無疑是台灣稻米送給大家禮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