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李小龍在九龍彌敦道的嘉禾娛樂片場。

在導演Bao Minh Nguyen監製的李小龍最新紀錄片《Be Water》中,李香凝娓娓道來父親的傳奇事蹟。

「我的辨識度並不高,不常被認出來。」這句話來自全球最知名武打巨星李小龍的唯一女兒李香凝,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因為本身也是演員和製作人的她,直到關於李小龍的紀錄片釋出,才稍微從幕後走到幕前。她說有時候郵務人員、鄰居或機場海關,會對著她身上的李小龍T恤微微一笑,而渾然不知他們面前就是李小龍的親生女兒。「『李小龍耶,不錯唷!』大家通常是給予這種熱情正向的回應。」李香凝說道。

李小龍是生於美國的香港華人,他以一代武術傳奇之姿,改變了美國好萊塢對亞洲人瘦小羸弱的觀感,也在全世界掀起一陣功夫熱潮,在他逝世後幾十年後仍持續發揮影響力。32歲的李小龍於1973年猝逝,留下太太Linda Lee Cadwell和兩個年幼的孩子。將近50年後,他的女兒李香凝身穿一件印有李小龍圖案的暗紫色T恤、站在洛杉磯家中的視訊電話鏡頭前,訴說著李小龍的名聲和人氣是如何掩蓋了一個更驚人的事實:那不只存在於好萊塢、更是存在於全美國的種族剝削和歧視。

See also: 12 Asian Films With The Greatest Pop Culture Influence

Tatler Asia
Above 1970年代李小龍與妻子Linda Lee Cadwell、兒子李國豪和女兒李香凝。

最近期的例子就是2019年奧斯卡得獎片《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片中李小龍被導演Quentin Tarantino以嚴重的刻板印象醜化成一個自大的吹牛王,而該片以韓裔美籍演員Mike Moh而非中國演員來詮釋李小龍,可窺見好萊塢長久以來覺得所有亞洲人都是一樣的,可以隨意替換國籍的文化盲點。在《從前,有個好萊塢》片中,李小龍被刻劃成得意忘形、無實力,且肌力完全無法抵擋Brad Pitt所飾演的美國人的樣子。對李香凝而言,揭露好萊塢亞洲演員的錯置是她捍衛父親名譽的方式,她也跟隨父親的腳步,邁向一個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在李小龍之前,西方世界對亞洲人的印象就是安靜、勤奮、卑躬屈膝的,他們從未見過李小龍這種人,也從未給予亞洲人平等待遇。」李香凝解釋。

李小龍在電影中打擊種族歧視,而跟隨他一生的瘋狂影迷,在過去這些年來也並未因為他的逝世而消失殆盡。李小龍的哲學、武學持續和世界各地的觀眾產生共鳴,越南裔美籍導演Bao Minh Nguyen最新紀錄片《Be Water》的片名,就是根據李小龍1971年的金句「如水一般」來命名。Nguyen透過紀錄片檢視李小龍的個人生活和亞洲演員在好萊塢闖蕩的辛酸,提供了和其他李小龍紀錄片不同的觀點。「人們談論李小龍的事蹟和影響力,但鮮少談到他的生活與為人。」Nguyen在視訊電話中說道。

See also: 10 Hong Kong Film Directors You Should Know

Tatler Asia
Above Lee holding 李小龍在電影《猛龍過江》首映會上抱著女兒李香凝。

《Be Water》在今年一月的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 )首映,六月在ESPN上線。這部紀錄片從五年前導演拍完電影《Live From New York!》後就開始醞釀,導演在《Live From New York!》中,以年份紀錄了美國節目《週六夜現場》(Saturday Night Live)的40年歷史及其對美國流行文化的影響,並在首映會上透過共同朋友認識了李小龍的女兒——李香凝。作為一個喜歡鎖定經典人物的電影工作者,Nguyen立刻知道他的下一個作品將獻給這位他終生的偶像。

從《Be Water》對相關議題的深度探討來看,它不只是另一部影迷獻給李小龍的情書。它收錄於ESPN的「30 for 30」紀錄片系列,透過名人生活的不同視角來探討社會議題的不同面向。「我以李小龍來探討許多華人最初來到美國的狀況。ESPN觸及到的觀眾如此廣泛,我想藉此機會,讓更多人看到亞裔美籍人士的生活。」Nguyen談起這部作品的拍攝動機。

香港的紀錄片發展蓬勃,「香港形塑出李小龍真正的個性。」Nguyen說道,「在他早年的生活中,人們說李小龍可以得到不同的待遇是因為他媽媽具有歐洲血統。那些經驗讓他了解到,我們不該因為不同的種族或長相,就用不同的方式對待別人。」為了了解香港這塊塑造了李小龍對多元文化和好萊塢同儕包容的土地,Nguyen和團隊在香港停留的時間超過所有其他城市。「我希望能找到真正認識李小龍的人,而不是那些只見過他一兩次,或是在他逝世後才受到影響的人。這意味著要深入他居住過的城市,特別是香港、洛杉磯、西雅圖和奧克蘭,並從美國和香港的歷史之中探詢李小龍的足跡。」

Nguyen的父母是1970年代越戰的難民,「我父母在海上流亡了兩週,最後登陸香港,直到抵達美國之前,他們都住在香港的難民營。」Nguyen回憶道。「我在我父母和李小龍的故事中看見連結,李小龍離開香港時,身上沒有錢,在美國也沒有認識的人。所以我想要確保這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一個人隻身來到陌生的土地,尋求出人頭地。」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李小龍在西雅圖念大學。
Photo 2 of 2 李小龍來到美國。

「李小龍一直被視作是亞洲男子氣概的代表。」Nguyen繼續解釋。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為香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李小龍拜師葉問學習詠春,1964年擊敗了舊金山武術教師黃澤民之後,他接續鑽研截拳道。截拳道是一種融合了各式武術,無套路、無規則的武學,拋棄了傳統武術復雜的形式,注重於生活上實際的運用。李小龍曾在電視節目《The Pierre Berton Show》中解釋過截拳道的哲學:「清空心思,不要困於形式,要如水一般,適應萬物的形狀,並在心中凝聚這股力量。水無形無相,它倒進杯子、倒進瓶子、倒進茶壺,都能成為它們的形狀。」

不同於美國電影中常見的西部牛仔手槍或暴力拳擊,李小龍以雙節棍為武器,他的功夫自有一套深厚武學。《Be Water》片中收錄了一段攝於70年代的粉絲評論:「他的武學自成一格。」1964年,李小龍在一場空手道錦標賽上被製作人William Dozier相中,邀請他參與電視劇《青蜂俠》的試鏡,最後成功拿下青蜂俠(Van Williams所飾)身邊的小跟班加藤一角,開啟了他短暫的電影生涯。

李小龍將武術視為跨族群的交流。他在美國開設的武術學校「振藩國術館」,接受來自各種族的學生,包括波蘭裔法籍的電影導演Roman Polański、非裔美籍的籃球員Kareem Abdul-Jabbar、菲律賓裔美籍的武術教練Dan Inosanto,以及美國演員Steve McQueen和James Coburn。

See also: Leading Man: Hong Kong Martial-Arts Star Donnie Yen Reflects On His Career And Talks About Leaving A Legacy

「他不相信以暴制暴,他挑選的角色永遠是為了更崇高的理念在奮戰,甚至是能不開打就不開打。」

- 李香凝 -

Tatler Asia
Above 李小龍對著沙包練拳。

「他注重的是穩紮穩打的真功夫。」李香凝解釋,「他並不喜歡1960年代中國功夫電影裡面那種吊著鋼絲飛來飛去、每個主角都有某種魔法技能的拍法,或是細心編排好該打哪裡、打了15分鐘全場都還沒人倒下的畫面。」這些電影並不符合李小龍心中對武術的認知,他希望能展現武術真正的力量、美學和敏捷,也就是他在美國電視節目《The Pierre Berton Show》受訪時所說的「真正的東方文化」。

李小龍提倡多元包容的理念,來自於在香港求學時期,被英籍同學歧視的經驗。然而,面對霸凌他並沒有退縮,反而挺身而出。「他算是個麻煩鬼。」李香凝坦言,「他會和霸凌他的孩子打起架來,滿身是傷。直到有一天他決定要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於是在13歲的時候拜師學習詠春拳。」

在1950到1970年代的好萊塢,電影和電視劇中的亞洲角色常常由把膚色塗黃的白人演員出演,而這些角色通常都被塑造成奴僕、惡棍或是滑稽荒謬的人。「當時的好萊塢不會任用任何亞洲人擔任主角,也不願打造出真正的亞洲角色,我爸爸一心要打破這個制度。」李香凝說道。在電影《第凡內早餐》中,由白人演員Mickey Rooney浮誇詮釋的日本攝影師,是其中一個最惡名昭彰且極盡羞辱的例子,李香凝說這樣的角色絕對是種冒犯。「我爸爸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洗刷西方影壇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

Tatler Asia
Above 李小龍在九龍彌敦道的嘉禾娛樂片場。

在電視劇《青蜂俠》中,李小龍的角色原先是以面罩遮臉、一句台詞都沒有的,直到他寫信向製作人William Dozier要求後才加入了對白。相較於同劇的Van Williams和Wende Wagner分別擁有2,000美元和850美元的片酬,李小龍的片酬僅400美元。李香凝揭露,在李小龍奮力打開好萊塢窄門時,他曾向電視台寫信自薦一個僧侶的角色,得到的回應卻是:亞洲演員的口音會讓觀眾聽不懂台詞。1970年代另一齣電視劇《Kung Fu》的主角,最後由白人演員David Carradine拿下。電視節目主持人Pierre Burton回憶起當時的狀況:「他們覺得就商業面來看,選用亞洲演員是個險棋,我並不怪他們。如果情況反過來,一位美國演員來到香港,而我是握有資金的人,我也得考量觀眾會不會買單。」

李小龍後來在亞洲得到發展機會。他和香港的嘉禾娛樂、邵氏影城簽下合約,開始主演功夫片,最後也成立了「協合電影公司」,代表作品有1971年《唐山大兄》、1972年《精武門》、1972年《猛龍過江》和1978年《死亡遊戲》,不過他沒能完成最後這部作品,李小龍在拍攝《死亡遊戲》期間,因對止痛藥的過敏反應而猝死離世。

在1973年電影《龍爭虎鬥》中,李小龍飾演一位少林武僧,因為姐姐不願遭反派非禮羞辱、自殺身亡,而決心為姐姐復仇。在《精武門》中,李小龍飾演精武門創始人霍元甲的愛徒陳真,在片中強迫日本浪人吃下他送給精武門的「東亞病夫」牌匾,一代影史經典的民族英雄形象自此而生。

Tatler Asia
Above 《Be Water》導演Bao Nguyen。

「他不只是個明星,更是有史以來第一個讓西方世界看見中國人強悍、勇猛形象的代表,我不覺得在他之前有任何人做到了這點。」李香凝表示,「他不相信以暴制暴,他挑選的角色永遠是為了更崇高的理念在奮戰,甚至是能不開打就不開打,這也跟李小龍私底下的真實個性一樣。」

該時代下的中國人民已經受夠了西方電影中殖民統治的優越感,因此李小龍的電影讓觀眾產生強烈共鳴,《Be Water》中紀錄了製片Andre Morgan在香港宴會上對《精武門》的評論:「這部電影掌握了殖民統治下的人民心聲:『對!我們受夠了一直當次等公民。』」影評人Sam Ho表示:「李小龍的電影成為中國人民發洩情緒的管道。」李小龍的徒弟兼友人Abdul-Jabbar補充說明:「電影中他要中國人民自由且獨立的那段,簡直讓他成了一位民族英雄。」這樣的訊息在今日看來依舊切合時事,這也或許是Nguyen製作這部紀錄片的真正使命。

「這部紀錄片上映的時間,恰好是世界多災多難的一年。」Nguyen感嘆,「『如水一般』這句箴言顯然呼應著今日的香港及其他更多地方,就算在美國,人們也正奮力爭取生而為人的權利。李小龍的故事、他的毅力、信念,以及他致力修補人與人之間因歧異帶來的裂痕,至今都是重要的課題。」

對Nguyen這位越南裔美籍導演來說,《Be Water》也是他自己家庭生活與成長環境的寫照。「大家瞧不起我是亞洲人,他們覺得我應該要會幾招功夫。」導演說道,「人們必須擺脫二分法的眼光,學著看見事物的更多面向。」Nguyen補充說道,影片中對他家鄉的描繪都是根據越戰期間的紀錄,而這樣的場景是很駭人的。「從西方的電影視角來看,越南人當時根本不被當成人看,他們只是一些任由敵人掃射的軀體,比起國家,『越南』這兩個字代表的更貼近一場戰事。因此,我希望藉著講出不同的故事,讓人們看到戰爭之外的越南,是一個國家、一個族群、一種認同。」

「大家瞧不起我是亞洲人,他們覺得我應該要會幾招功夫。」

- BAO MINH NGUYEN -

Tatler Asia
Above Shannon Lee 李香凝和李小龍在電影《死亡遊戲》的拍攝現場。

《Be Water》不是為了反美國、反越戰,或針對任何一個國家,「總是有人覺得可以任意羞辱或貶低別人的文化或背景,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卻很常發生,尤其是過去幾個月疫情爆發以來,各地對待亞洲人的態度也是如此。」李香凝補充道,根據美國亞太政策暨策劃協會(Asian Pacific Policy and Planning Council)和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在今年3月19日至4月15日之間,光是美國本土就有1,497件歧視通報,因為Covid-19造成的亞洲種族歧視事件,更一路延燒至歐洲、中東、澳洲和世界上的其他地方。

「這顯示出我們距離擺脫人人指著鼻子互罵的社會,還有多大的進步空間。」李香凝說道。「黑人、亞洲人、拉丁美洲人以及美國土生土長的原住民......這個國家充滿了對各色人種的歧視與不公,我真的覺得我爸爸的哲學理念、他看待生命的方式還有他的影響力,時至今日都仍至關重要。」

李小龍英年早逝,他的兒子李國豪也於1993年拍攝電影《烏鴉》時意外身亡,年僅28歲,但他的女兒李香凝在多年後攜手導演Nguyen,將李小龍要給世界的訊息繼續傳遞下去:「我們持續借鑒他『如水一般』的行事理念:順應環境,又永遠保持初心。」

 

See also: The Most Iconic Hong Kong Actors And Actresses—And All The Classic Local Movies You Should Know Abou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