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暫譯),2016/2019,鐵框、紅羊毛線,尺寸視空間而定。 由Blain|Southern,倫敦/柏林/紐約提供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東京森美術館,2019 攝影:Sunhi Mang 照片由森美術館提供
Cover 塩田千春,《不確定的旅程》(暫譯),2016/2019,鐵框、紅羊毛線,尺寸視空間而定。 由Blain|Southern,倫敦/柏林/紐約提供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東京森美術館,2019 攝影:Sunhi Mang 照片由森美術館提供

202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有哪些不可錯過的精采展覽?以下為你推薦今年北美館必看展覽!

邁入2021年,台北市立美術館率先公布了今年度的策展計畫,除了正熱烈開展中的「第12屆台北雙年展」,未來一整年北美館也將帶來更多豐富、多元的精采展覽,集結台灣新生代藝術新秀與重量級國際藝術家,將以滿滿的藝術能量填滿你的2021,現在就一起來看看今年度北美館的3大必看展覽。

延伸閱讀:2021年1月必看5檔展覽!從女性美學到社會議題探討⋯⋯邀你在嶄新的一年 開啟藝術新視野

Tatler Asia
盧明德,《媒體是一切》,2001,霓虹燈、變壓器,75×63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Above 盧明德,《媒體是一切》,2001,霓虹燈、變壓器,75×63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大遷徙:盧明德個展

出生於高雄的當代藝術家盧明德,自1980年代創作至今,作品聚焦與當代社會議題,並以多樣化的表現形式進行創作,作品橫跨平面繪畫、錄影裝置、雕塑、空間裝置、現成物、身體表演,形式相當豐富多變。

即將於2021年4月17日登場的「大遷徙:盧明德個展」,則透過「大遷徙」的故事概念,回顧藝術家數十餘年來的創作生涯,特別以劇場形式規劃8個展間,帶領觀眾以嶄新的角度欣賞盧明德的各項作品。

Tatler Asia
盧明德,《打狗系列7》,2001,複合媒材,123×24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Above 盧明德,《打狗系列7》,2001,複合媒材,123×245 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塩田千春個展:撼動的靈魂

「塩田千春個展:撼動的靈魂」是國際知名日本藝術家塩田千春至今最大型、最完整的展覽,收錄了藝術家20多年來所創作的100多件作品,包含雕塑作品、表演作品之影像紀錄、攝影、手稿,其中也不乏大型的裝置藝術作品,為展覽帶來相當震撼的視覺體驗。

塩田千春作品以無形的回憶、焦慮、夢境等抽象感受為出發,其中最知名的作品便是以紅色或黑色細線,編織纏繞整個空間的裝置作品,踏入其中彷彿到了異世界,深入藝術家「現於未顯中」(presence in absence)的創作命題,開啟一場關於生命與存在的思辨之旅。

Tatler Asia
塩田千春,《寂靜中》(暫譯),2002/2019,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尺寸視空間而定。 製作贊助:Alcantara S.p.A 由Kenji Taki 畫廊,名古屋/東京提供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東京森美術館,2019 攝影:Sunhi Mang 照片由森美術館提供
Above 塩田千春,《寂靜中》(暫譯),2002/2019,燒焦鋼琴、燒焦椅、Alcantara黑線,尺寸視空間而定。製作贊助:Alcantara S.p.A 由Kenji Taki 畫廊,名古屋/東京提供 。展出現場:「塩田千春展:魂がふるえる」,東京森美術館,2019 攝影:Sunhi Mang 照片由森美術館提供

典藏專題展:戰/藝未濟

除了藝術家個展,北美館亦將推出年度重點策展「典藏專題展:戰/藝未濟」,由策展人陳麗瑩與許芳慈客座策展,「戰/藝未濟」將從北美館的典藏作品中追溯台灣現代藝術史的軌跡,探索台灣戰後第⼀輩現代藝術運動的先鋒藝術家,在冷戰情勢下的藝術創作。

「戰/藝未濟」展覽將以「寓於宇宙」、「浮游群落」以及「現代主義之屋」三大面向出發,重現冷戰期間,有關文化與藝術以及科技哲學的歷史思辨。

Tatler Asia
謝里法,《1938》,1970,鋅版版畫,40×50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Above 謝里法,《1938》,1970,鋅版版畫,40×50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Tatler Asia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 (Prajakta Potnis),《靜物》,2009,數位輸出於長纖維棉漿紙,137×87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Above 普拉賈克塔.波特尼斯 (Prajakta Potnis),《靜物》,2009,數位輸出於長纖維棉漿紙,137×87公分。圖像由藝術家提供。

高重黎個展:藝術作品複製時代之後的機器

擅長以影像創作的台灣藝術家高重黎,也即將在2021年於北美館舉行個展——「高重黎個展:藝術作品複製時代之後的機器」。高重黎作品聚焦於歷史與個人記憶,和時間、圖像及媒體之間的關係,形式遍及雕塑、攝影、繪畫與實驗電影,以反傳統的敘事手法,為影像藝術帶來創新格局。

2021的個展中,將統整藝術家40多年來的各系列作品,其中不只部分作品將以全新技術重現,更將有高重黎的最新作品參與展出,展覽內容相當值得期待!

Tatler Asia
高重黎,《ASA的n次方》,1983,複合媒材。© 高重黎攝影
Above 高重黎,《ASA的n次方》,1983,複合媒材。© 高重黎攝影

2020北美館捐贈作品

而回顧2020年,北美館不僅舉行了多場廣受好評的展覽,亦獲得了來自各方捐贈的多件藝術作品,其中像是台灣「礦工畫家」洪瑞麟的150件代表作,以及歷史超過百年的日本藝術家三宅克己作品《蒂沃利風景》,更引發各界關注,相信未來館方也有機會將這些作品展出,讓更多人能欣賞經典作品的魅力!

延伸閱讀:深入第一線紀錄台灣礦業30年,「礦工畫家」洪瑞麟150件作品捐贈台北市立美術館,精彩大展即將登場!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6 洪瑞麟,《吃便當》,1957,墨、淡彩、紙,38.5×53.5 cm。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Photo 2 of 6 三宅克己,《蒂沃利風景》,1910,水彩、紙,28×1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Photo 3 of 6 薛保瑕,《異域》,2004,壓克力顏料、畫布、木塊、三夾板,173×192公分(二聯屏)。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Photo 4 of 6 倪再沁,《從圓山到101》,1992-2008,水墨、水彩、壓克力顏料、宣紙、畫布,179×288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Photo 5 of 6 張相宜,《風與靈魂》,1995,水墨、韓紙,180×54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Photo 6 of 6 莊普,《咫尺天涯》,2018,魯班尺,尺寸依空間而定。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在以上提到的3大展覽之外,北美館還規劃了總計多達7場內容相當精彩的重要展覽,未來一整年,不妨常到台北市立美術館走走,欣賞館方精心策劃的展覽,享受藝術與文化的洗禮!

延伸閱讀:從玩樂中學習生態保育!北美館兒藝中心「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開展,以互動藝術帶領孩童體驗生態多樣性

Credits

文字  

tarina chou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