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Photo by Gita.Art

第二屆2022 SDGs Art展覽將於本週末登場,今年將以「氣候飛輪下的大地生息」為主軸,齊聚六位藝術家作品,透過藝術家之眼,表達對環境、社會的關懷與對話,進而反思──「永續」重要性。展覽也以低碳排放為核心進行,期待樹立「低碳藝展」範例。藝術作品則囊括攝影、木雕、水墨等不同創作,於政大公企中心流光中庭舉行,以市內挑高空間陳列19件藝術品,透過窗外自然光線灑入,民眾可從不同角度凝視藝術品之美,重新審思生命力。

SDGs 意思、起源與概念

永續發展已是現世代各領域的發展重心,SDGs 起源於2016年,聯合國提出17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 SDGs),其中又涵蓋了169項細項目標、230項指標,作為2030年前,人類需共同努力達到理想地球環境與人類生活的目標。 17項永續發展目標包含了終結貧窮、消除飢餓、健康與 優質教育、性別平權、淨水及衛生、可負擔的潔淨能源、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減少不平等、永續城鄉、責任消費及生產、 氣候行動、保育海洋生態、 保育陸域生態、「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多元夥伴關係。

延伸閱讀:【2022亞洲文化圈影響力人士】翻閱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從封窗到面海,從黑白到彩色,從巴黎、紐約到台東的創作生命史

Tatler Asia
There are plants such as ferns inside the light bulb.
Above Getty Images

於黃金級綠建築展出、低碳為設計核心

Tatler Asia
Above 策展人王焜生(中)、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永續藝術平台創辦人嚴德芬(右三)、星展銀行(台灣)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負責人蘇怡文(右二)、藝術家張智銘(右一)、藝術家王國仁(左三)。Photo by Gita.Art

本次由頤德國際Gita.Art攜手星展銀行(台灣)、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等共8家合作夥伴,一起舉辦SDGs Art 2022 展會,以低碳為設計核心,並將於展覽結束時,盤查佈展的碳排放數據。

在場地上,展覽取得黃金級綠建築的政大公企中心流光中庭展出,大面向採光設計可減少照明使用;於作品包材上,摒棄一次性材料、以桁架(truss)取代傳統展版吊掛作品,可拆卸並重複使用、設計精省里程數的運輸路線、也包括寄送電子EDM的排放量,期待成為藝術產業氣候行動的低碳範例。

19件與氣候變遷議題藝術品

Tatler Asia
Above 策展人王焜生於SDGs Art 2022現場導覽解說。Photo by Gita.Art

在藝術中,策展人王焜生也一一細數展覽中的藝術家,每個作品都不僅僅是藝術品本身,更是因為藝術家創作的態度、背後意涵,都和環境有著很大關係,「他們可能實際走訪山林、走訪海岸,或是自己跟孩子在田裡面生活......去告訴大家我們生活中要學習去注意我們的環境。環境不是只有口號,而是要身體力行。」

藝術家 王國仁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家王國仁與作品《137.海之歌》(左)、《34.生機》(右)。Photo by Gita.Art

王國仁的藝術創作不侷限於畫作,帶來《植覺》、《海之歌》等作品,展現著大自然堅韌、多彩的生命力。其中《植覺》來自「重新在植物裡面感受生命的本質」的意涵,讓觀者共感在其中。

藝術家 陳聖頌

台灣中堅輩抽象畫家陳聖頌,展出《汐》、《淬》等作品,表達其對所處的土地有深厚的情感。陳聖頌旅居義大利羅馬多年,早期作品關注西方文化,直到他回到家鄉、看到了稻田、台灣西海岸看到的山水,去感受氣候的變化、陽光變化的顏色,成了作品的靈感,近年畫作也對其所處的土地有深厚的情感及意識。

藝術家 梁平正

Tatler Asia
Above Photo by Ollie Lin

藝術家梁平正,本次展出木雕創作系列《重力釋放》等,賦予木頭輕盈飄逸的意象與充滿東方哲學思想的禪意。梁平正從肖楠、樟木的雕刻去找回木頭的本質、感受紋理,讓「木」在生命結束之後,透過雕塑,化成另一種新生命的開啟。其中於展場展示的一座如「翻頁之書」的雕塑品,像是一頁一頁在閱讀著生命史。策展人王焜生也提到,當時梁平正向他透露都在工作室「抱著木頭」跟木頭談戀愛!

攝影師 張智銘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家張智銘與作品《一森一勢-型系列作品》。Photo by Gita.Art

從事時尚攝影30餘年的攝影大師張智銘,多從事廣告、商業或雜誌封面拍攝。他在宜蘭羅東長大,父母從事木材相關工作,從小在家看著被砍伐木頭,對於宜蘭、木,都有有著特殊情誼,也因一次母親的生病,反覆進出醫院過程讓他重新思考生命,也體悟到「是時候能為土地多做一些什麼」。如此就從時尚攝影跳躍到拍攝土地之美,他到入亞洲最大神木區「棲蘭」拍攝千百年生命的神木,一拍就拍了六年,2008年更展出《一森一勢》攝影展。

張智銘提到,2016年第一次申請進去山區拍攝,卻剛好碰上颱風,知道自己「來晚了」,土石流災情讓樹木無情倒塌,他將殘缺倒地的樹木紀錄下,稱為攝影展中的主題:「逝」。除了讓民眾看到神木的美與生命力,也見到因為氣候極端的異常,自然卻一直在消逝,期待啟發更多人。「台灣是個很有生命力的地方,希望大家透過作品也能找到你的生命力。

藝術家 羅盈嘉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家羅盈嘉與作品。Photo by Gita.Art

羅盈嘉擅長的是水墨畫,不過不同於以往認為水墨為潑灑、大氣之作,他透過細膩筆觸,一筆一筆勾勒幻想美景,紀錄她路途上記憶中消逝的樹林、河水溪流、動物,作品包含《那些隨風而逝的》、《風向著》等。

我希望我的作品可以看到人跟自然,我們在風景中的關係。」羅盈嘉也提到,她認為特別選擇「樹木」,是因為她眼中的樹是一種語言,透過樹來表達現實生活無法去明確說明的事情。她舉例透過風的吹逝、樹葉的飄動、樹林間的光線霧氣,或是與樹前後遠近關係等,彷彿如很曖昧的、很模糊的,像是人的感情、關係、在社會中的位置都是明確不定的。

藝術家蔡士弘

Tatler Asia
Above 藝術家蔡士弘與作品《武則天》(左)、《無限之環》(右)。Photo by Gita.Art

蔡士弘十餘年創作生涯中獲獎無數,曾兩度獲選代表國家赴洛杉磯與香港駐村創作。本次展出作品包含《燈塔水母 T. nutricula》及《武則天Wu Zetian》,以旁觀者的姿態,用諷刺卻又幽默的手法,紀錄、形塑被遺棄的邊緣感。

Tatler Asia
Above CSRone永續智庫暨Gita.Art永續藝術平台創辦人嚴德芬。Photo by Gita.Art

除展覽外,今年SDGs Art展會更同場舉辦《SDGs Art永續藝術對話 - 藝術產業的氣候行動》論壇,邀請國藝會董事及獨立策展人胡永芬、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聯合總監Robin Peckham擔任講者,闡述藝術之於社會文化、自然環境的發展使命,及藝術如何彰顯企業永續價值。另外,論壇也邀請到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 Taiwan)策略發展總監王玲珉、藝科智庫執行長石隆盛、策展人王焜生,及藝術家羅盈嘉,一同探討藝術產業的淨零與減碳行動。

 

SDGs Art 2022 展會

展覽時間

貴賓開幕:3月24日(四) 15:00~16:30
貴賓參觀:3月24日(四) 15:00~19:00、3月25日 10:00~17:00
公眾參觀:3月26日(六) 10:00~16:00

論壇時間

2022年3月25(五)14:30~16:30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流光中庭

延伸閱讀:Tatler Homes / 專訪教授龔書章,看居家設計趨勢與「泡泡理論」:住宅如何長出獨特而有意思的空間

延伸閱讀:公民森林群募為永續發森!參與種樹與藝術的那件「好事」

延伸閱讀:和買家爭競、將珍貴3千張底片編輯、上色...文史影像收藏家徐宗懋將半世紀前「阿嬤老照片」轉NFT!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