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觀看是對世界的理解,那如何回應所思、所感,則是語言的尺度和擴延。不同文化處境下的人如何劃分自己眼中的世界、如何對這個世界的結構去進行價值分配,其差異性透過個體在空間劃分的方式,進而呈現在人類活動的樣態裡。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的陳敬元曾多次舉辦個展,這次的 TKG+ 展覽「 PAGES (2021 – 20)」,以這一兩年疫情爆發的感受為題材,創作出一系列的作品。
Tatler Asia

「 PAGES ( 2021 – 20 )」以一種似乎無指涉的命名,含括了藝術家陳敬元在這段時間的繪畫創作,然而在這段時間,動盪與末日感強烈的外在世界使得這被標記出的年份有了鮮明的想像與投射。陳敬元於 2020 初前往巴黎西帖藝術村駐村期間,正值歐洲疫情爆發的嚴重時刻,長達近半年的隔離生活,每日受限一小時並不超過一公里的外出行動,日復一日的相同路線。而歐洲夏季時,晚上十點天都還亮著,失去時間感的日照光線與照射角度,一幕幕如超現實般的場景不斷上演,亦使得創作題材與描繪方式有了不同以往的選擇與觀察。

Tatler Asia
Above The Blocks X
Tatler Asia
Above The Blocks XV

陳敬元過往超現實主義的特徵,是由強烈色彩、畫面對象作為焦點所成的主調,搭配幽微昏暗的光線營造,令繪畫有著古典氣息的劇場感。2020 年巴黎西帖的駐村,對陳敬元而言卻非原先所預期,抵達不久後因疫情封城,形成期待上的強烈對比,衝突感迫使他重新建構心理和身體空間的分配。

在空間縮限、時間延長的共軌效應下,對其繪畫中光線、色彩的使用皆有著更為顯著的轉變。當身體受限在空間中,對於外在空間渴望的驅力僅只能透過窗戶向外觀察、或等待每日光線從窗沿灑落,這些平凡無奇的細微感知,陳敬元皆以草圖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中,再一點點地轉換在其繪畫作品上。部分展出作品延伸與重組自駐村期間所做的草稿、網路圖片、紀錄的照片,集中在每日都會經過的舞蹈教室、藝術村大門的守衛室、或是在網路收集的路磚照片作為作品發展的題材。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2020 Page 9
Photo 2 of 2 The Limbs Divide III

若試圖在個體的世界觀中尋找其空間組織的原理,那我們可能會發現兩件事,一是「距離」意味著社會關係可獲得的程度,無論親密或疏遠,皆與人際關係緊密相關;二是「空間」的寬敞或封閉,在物理及心理層面涉及了人類實現自由的渴望,自由意味著空間,意味著有力量和足夠的地方去活動,且擁有超越現狀、限制的能力。如果空間是關於開放度和自由度的一個象徵,那麼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否會影響其象徵意義?在國家縝密規劃、控制的社會空間下,人如何建構自己的思考和觀察方式?

 

arrow left arrow left
arrow right arrow right
Photo 1 of 2 2020 Page 8
Photo 2 of 2 Still III

空間場景,是這次陳敬元多數展出作品中共通的描繪對象,與在這些被橫豎線條劃分之下的人物結合形成了一種類似舞台般的戲劇場景。其幽暗的色調,也因為對現實中活動空間與光線的描繪而得到了解放,呈現比過往更為灰階、濃度降低的樣貌。「 PAGES (2021 – 20 )」從時間和空間的劇烈經驗的紀錄裡,詮釋一段創作心理具象化的過程,反映著藝術創作是如何與現實空間的變化產生聯動。這或許是對現實的反應,但更可能是一個創作變化的起點。在身處在這個時空狀態下的詮釋中,創作是一個媒介,涉及了社會、心理層面的建構與再分配。同時,它更是一種精神屬性,也是觀看的理解與領悟。

Tatler Asia
Above Triptych III The Descent

Topics